讲真,每次看到一汽奥迪A6L发这种通稿,我都感觉像是在看一个三好学生突然开始在班会上朗诵自己的优秀作文。每一个字都对,每一句话都挑不出毛病,但你就是感觉,这孩子好像还没搞清楚,现在学校外面已经是丧尸围城了。时代变了,大人。
奥迪A6L,这个词本身在中国市场,曾经就是一本活的《成功学》。你开个A6L,都不用说话,你丈母娘看你的眼神里都带着光,你小舅子借钱都更有底气。它代表的不是车,是一种秩序,一种“我混得还行”的社会性契约。但现在,这个契约正在被一群不讲武德的“掀桌子”玩家撕得稀巴烂。如果说之前新势力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新势力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所以我们再来看奥迪这篇作文,就特别有意思了。它还在强调“设计美学”、“科技与优雅的完美平衡”。这个逻辑就好像一个修仙门派,外面都已经是道诡异仙,大家都在拼谁更疯、谁更不当人,这个门派还在强调自己的吐纳心法多么正宗、剑招多么典雅。典雅有什么用?能挡住对手直接掏出来的加特林吗?星空点阵式进气格栅,听着很玄幻,好像能吸收天地灵气,但面对直接降价五万的对手,你这格栅能变成金钟罩铁布衫吗?
内饰设计,重灾区。“未来主义气息”、“双MMI触控显示屏”。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老款A6L的中年人,看到这个就想笑。奥迪的这套车机,在当年确实是666,但现在,它的存在感就像中年人发福的肚子,你知道它在那儿,但你一点都不想去碰它。它的一切操作逻辑,都透露着一种工程师的严谨与偏执,而这种偏执,在如今这个被手机App惯坏了的时代,就约等于“反人类”。你对着它说“打开空调”,它可能会思考一下宇宙的起源。而隔壁新势力的车,你跟它说“我有点冷”,它不仅给你开空调,甚至还会问你要不要来一首毛不易。就问你怕不怕?
这就是典型的反技术崇拜。我们总以为技术是参数,是实验室里的数据。错了,真正的技术,是让你用最傻瓜的方式,解决最无理取شو的要求。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才是真正的L5级自动驾驶,社会工程学上的。奥迪的“四屏全界面智能触控”,听着像不像网吧老板在吹嘘自己的豪华包间?问题是,用户现在需要的是一个任意门,而不是四个显示器。我今天早上吃的煎饼果子就是俩鸡蛋,特实在。用户要的就是这种实在,而不是一堆花里胡哨但关键时刻会卡顿的“压缩毛巾”。
再说说动力,3.0T V6,确实牛。但这种牛,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牛。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内力深厚,拳法精湛。结果对手直接不跟你打了,他开着电车,零百三秒,一脚油门人就没了,你内力再深厚,你也追不上啊。现在这个市场,已经不是比谁的内功更纯,而是比谁的闪电战打得更猛。48V轻混系统,这玩意儿就更尴尬了,像是在给AK47的子弹头上涂一层蜂蜜,说这样杀伤力更柔和,还带点甜。大哥,用户要么就要纯粹的油,要么就要彻底的电,你这个半油半电,主打一个精神分裂。
至于quattro,这简直就是奥迪的品牌玄学图腾。quattro ultra智能四驱系统,每秒100次监测150个信号,听着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这计算量比推演人类灭绝方案还大。但讲真,99%的A6L车主,一年能用到quattro的场景,可能就是下雨天过个积水坑时,心里默念一句“稳了”。那个叫quattro的章鱼怪,像一个章鱼怪,每秒钟伸出100个触手去摸150个地方,但对于一个在城市里两点一线通勤的我来说,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车尾那个小壁虎标,可以让我跟朋友吹牛。
这就是品牌玄学。有些东西,它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三叉星徽,特斯拉最值钱的是马斯克本人。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内饰简陋,他说这叫极简;你跟他说公差大,他说这叫不拘小节。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奥迪现在的问题是,它的“玄学”光环正在被更野蛮的“性价比玄学”和“科技玄学”冲淡。
“标配即豪华”这个口号,放在五年前,是降维打击。放在现在,更像是一句悲壮的防守。矩阵式LED大灯、30色氛围灯、电动尾门全系标配。是是是,你标配了,但隔壁不仅标配,还送你大冰箱、大彩电、车载无人机,甚至连老板椅都给你搬上来了。奥迪就像一个规规矩矩的五星级酒店,坚持着自己的服务标准和品质。而对手直接在你隔壁开了一个海底捞,不仅服务好,还给你表演甩面,过生日全场给你唱生日歌。你怎么打?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但奥迪的身份,决定了它不能这么干。它必须体面。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A6L比作一个中年人,可能有点伤人,毕竟我也是个中年人。但它真的太像了。有过辉煌的过去,有自己坚守的原则,努力学习新东西(比如各种屏幕),但骨子里还是那套老派的逻辑。它在跟你讲底蕴,讲品质,讲“底盘螺栓拧紧数据保存15年”。同行看了也得傻,这都什么年代了,谁还关心这个?用户关心的是,我的手机能不能无线快充,后排能不能躺平看电影。
所以,A6L是一款好车吗?当然是。它在机械层面、在制造工艺层面,依然是顶级的存在。但能过,就是能过。在这个“掀桌子”的时代,它不是不好,而是“好”得不够有戏剧性。它所有的优点,都像是教科书里的标准答案,正确,但无趣。而现在的消费者,已经被各种“暴论”和“整活”喂养得口味极重。你不大声嚷嚷,不搞点事情,大家就当你不存在。
奥迪这次是真开窍了,开始强调“全场景座驾”,试图适配所有人的需求。商务、社交、家庭、个人。但这就更危险了,一个试图讨好所有人的产品,最后可能谁都讨好不了。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配置拉满的“六边形战士”,但在每个单项上,都有一个“偏科”的天才在等着它。比商务,比不过奔驰的“信仰”;比家用,比不过理想的“变态”;比驾驶,比不过宝马的“执念”;比科技,更是被一群新势力按在地上摩擦。
最终,买A6L的人,买的到底是什么?我想,可能是一种惯性,一种安全感,一种“不出错”的选择。它就像你衣柜里那件永远合身、但从不会让你惊艳的白衬衫。但在这个所有人都想当“显眼包”的时代,仅仅“不出错”,已经不够了。因为最大的错误,就是不犯错。但有灯,就够了。因为这是奥迪,你懂的。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