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卖不动了?电力电子却要冲 420 亿

电动车卖不动了?电力电子却要冲 420 亿

“电动车销量踩刹车,芯片却要踩油门!2025 年这波‘逆生长’藏着行业密码。”

IDTechEx 的一份报告炸醒了市场:即便全球电动车销量增速放缓,2036 年电动汽车电力电子市场仍将飙至 420 亿美元,较现在翻三倍。2025 年成了关键转折点 —— 不是行业降温,而是战场从 “整车销量” 转向 “核心芯片”。碳化硅(SiC)稳扎稳打,氮化镓(GaN)强势破局,一场围绕 “电能效率” 的暗战,正在重塑汽车产业的底层逻辑。

电动车卖不动了?电力电子却要冲 420 亿-有驾

一、反常识:电动车卖得慢,芯片却卖得火?

普通人看不懂:电动车销量增速从 35% 跌到 18%,电力电子怎么还能逆势增长?答案藏在 “渗透率” 和 “单车价值” 的双重暴击里。

先看渗透率的 “隐形增量”。2025 年全球电动车渗透率已达 28%,虽然纯电(BEV)增速放缓,但插混(PHEV)成了新引擎 —— 这类车电池虽小,却更需要高效电力芯片。丰田、舍弗勒等巨头纷纷给插混车装碳化硅逆变器,光丰田一家就计划年装 50 万台,直接抵消了纯电增速放缓的影响。

更关键的是 “单车芯片价值” 飙升。以前燃油车的电力电子成本才 500 美元,现在电动车随便一套碳化硅逆变器就值 2000 美元,算上车载充电器、DC-DC 转换器,单车电力电子成本直奔 5000 美元。就像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不是卖得更多,而是单台利润更高 —— 电力电子正走同样的路。

IDTechEx 分析师萨拉・韦尔斯戳破本质:“电动车行业从‘跑量时代’进入‘提质时代’,消费者不满足于‘能开’,更要‘跑得远、充得快’,而这全靠电力芯片撑腰。” 2025 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即便电动车销量仅增 12%,碳化硅芯片销量却暴涨 67%,印证了这场 “价值替代” 的革命。

二、碳化硅:从 “贵族芯片” 到 “平价刚需”

碳化硅芯片的逆袭,堪称电力电子行业的 “性价比革命”—— 三年前还卖得比黄金贵,现在成了车企的 “标配选择”。

这一切始于 “晶圆战争”。碳化硅晶圆占芯片成本的 50%,以前 200 毫米晶圆被 Wolfspeed 和 Coherent 垄断,一片卖 2000 美元;2025 年彻底变天:英飞凌扩产 200 毫米晶圆产能,首批产品已交付;中国企业更狠,天岳先进、三安光电完成量产验证,直接把晶圆价格砍到 800 美元一片。

成本降了,车企自然疯狂上车。理想 L8 的碳化硅逆变器让续航多了 80 公里,小米 SU7 用碳化硅后充电效率提升 30%,连 10 万元级别的比亚迪秦 PLUS 都开始标配碳化硅模块。要知道,两年前只有特斯拉 Model S 敢用这 “奢侈品”,现在连家用车都能享受到技术红利。

不过沃尔夫斯 peed 的 CEO 格雷格・洛韦倒看得开:“竞争不是坏事,200 毫米晶圆产能从 2023 年的 10 万片 / 年涨到 2025 年的 50 万片 / 年,整个市场蛋糕做大了,我们的份额虽降了,但营收反而涨了 20%。” 这就是 “降价换量” 的魔力,也是碳化硅能逆势增长的核心逻辑。

三、氮化镓:迟到十年,终成 “快充救星”

如果说碳化硅是 “续航王者”,那氮化镓就是 “快充先锋”—— 这个被吹了十年的材料,终于在 2025 年迎来汽车圈的 “首秀”。

长安启源 E07 打响了第一枪。这款 2026 年上市的车型,车载充电器用了纳维达斯的氮化镓器件,功率密度达到 6 千瓦 / 升,是现有产品的 3 倍。什么概念?以前车载充电器像个小冰箱,占了后备箱半块地方;现在能做得像鞋盒一样小,还能把充电速度从 1 小时充满提升到 30 分钟。

更狠的是 “全场景渗透”。氮化镓先从激光雷达、低压 DC-DC 转换器切入,积累技术和口碑,再攻车载充电器,最后瞄准最核心的牵引逆变器。恩智浦已经研发出氮化镓牵引逆变器原型,效率比碳化硅还高 2%—— 别小看这 2%,对电动车来说就是多跑 20 公里的续航。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王磊教授解释:“氮化镓就像短跑冠军,爆发力强但持久力稍弱;碳化硅是长跑健将,稳定可靠。” 现在两者分工明确:碳化硅守着牵引逆变器的主战场,氮化镓攻快充、雷达的细分赛道,共同瓜分 420 亿美元的市场蛋糕。

四、新玩法:混合逆变器与 “嵌进 PCB 的芯片”

光有好材料还不够,电力电子行业的 “下半场”,拼的是 “系统级创新”。

混合逆变器成了折中方案。把硅(Si)、碳化硅、氮化镓三种晶体管并联,就像让短跑、中跑、长跑运动员接力 —— 低速时用便宜的硅器件控成本,高速时用碳化硅、氮化镓提效率。博世的混合逆变器已经做到成本比纯碳化硅方案低 30%,效率只降 1%,很受经济型电动车欢迎。

但这玩法有个坑:三种器件 “脾气” 不同,容易出现负载不平衡。英飞凌的工程师开玩笑:“就像同时开手动挡、自动挡、CVT 变速箱,得有个超级‘变速箱控制器’才能协调好。” 更关键的是,要是碳化硅持续降价,这复杂的设计可能就成了 “过渡产物”。

另一张王牌是 “嵌入式功率模块”。以前芯片靠引线键合连到电路板,像用绳子绑积木,容易松动还影响性能;现在直接把芯片嵌进 PCB 板,就像把积木粘死在底座上,寄生参数减少 40%,功率密度再升一个台阶。中航光电在 2025 上海车展上展示的全铝高压方案,就用上了类似的集成技术,实现充电 5 分钟续航 500 公里。

虽然这技术还没大规模量产,但 IDTechEx 预测,2028 年嵌入式功率模块的市场规模将突破 30 亿美元,成为高端电动车的 “标配”。

五、中国机会:从 “追随者” 到 “规则制定者”

这场电力电子革命,中国企业不再是旁观者 —— 而是从 “跟跑” 直接冲到 “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 “领跑”。

晶圆端,天岳先进的 200 毫米碳化硅晶圆良率已达 85%,接近 Wolfspeed 的 90%,价格却低 20%,成了小米、理想的 “御用供应商”。器件端,比亚迪的碳化硅模块装车量突破 100 万套,全球份额从 5% 涨到 18%,仅次于英飞凌。系统端,中航光电的高压连接器市占率超 30%,用 “铝代铜” 技术把部件减重 40%,还能支持 1000A 快充。

更妙的是 “生态协同”。不像国外车企和芯片厂各玩各的,中国是 “车企 + 芯片厂 + 连接器企业” 抱团作战:理想提需求,天岳先进做晶圆,比亚迪造模块,中航光电搞连接,整个链条从研发到量产只要 18 个月,比国外快一倍。

但短板也很明显。氮化镓的高频驱动芯片还依赖进口,嵌入式模块的核心封装设备也得靠买。不过机会窗口还在:2036 年中国将占全球电力电子市场的 40%,只要集中力量攻核心器件和设备,完全有机会成为 “规则制定者”。

六、结语:电力电子的终极战场,是 “每一度电的效率”

电动车销量放缓,其实是行业的 “刮骨疗毒”—— 告别靠补贴冲量的粗放时代,进入靠技术拼价值的精耕时代。而电力电子,就是这场精耕战的 “核心武器”。

消费者最终关心的,不是用了碳化硅还是氮化镓,而是 “充一次电能跑多远”“花多少钱能充满”。碳化硅让续航多 100 公里,氮化镓让充电快一倍,混合逆变器让车价降 5000 元 —— 这些才是技术突破的真正意义。

420 亿美元的市场蛋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每一次效率提升、每一分成本下降 “啃” 出来的。未来的竞争,不是比谁的芯片参数更漂亮,而是比谁能把技术转化为消费者能感知的价值。

从碳化硅的平价化,到氮化镓的实用化,再到混合模块的精细化,电力电子的革命才刚刚开始。而中国企业,已经握住了改写行业格局的 “钥匙”—— 接下来,就看谁能先打开那扇 “高效电能” 的大门。

#热点观察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