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坐过完全没司机的出租车吗? 不是那种还有个安全员在副驾的“半吊子”,是真真切切、主驾位置空空如也的汽车。
就在上周,奇瑞的星纪元ET Robocar在上海街头完成了第16万公里无人驾驶测试,这个距离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跑了整整4圈,绝大多数人甚至还没听说过它能合法上路了。
2025年10月18日,芜湖奇瑞全球创新大会的展台上,一辆星纪元ET缓缓驶出展位。
方向盘后没有人,副驾上坐着穿橙色马甲的安全员,双手始终抱在胸前。 这辆车以40公里时速穿过会展中心外的十字路口时,突然有个外卖电动车从右侧闯红灯窜出。
车辆瞬间减速避让,刹车力度轻柔得像被老司机轻点脚尖,后排试乘的媒体人手机都没从兜里滑出来。
星纪元ET的传感器配置像个移动的侦察站。 车顶旋转的激光雷达像瞭望塔,4个这类设备能生成实时3D点云图。
前挡风玻璃后的11个摄像头组成复眼,最远能识别200米外交通标志的褪色数字。 12个超声波雷达专门对付盲区,相当于给车装了触须。 这些设备每秒产生8TB原始数据,相当于同时播放20部4K电影。
奇瑞工程师在后台电脑展示过实时运算画面。 十字路口斑马线上有行人抬手看表,系统不仅识别出“人类”,还通过肢体角度预判出“即将加速小跑”。 车辆提前把时速从40公里降至25公里,省去了急刹的突兀感。 这套算法经历过极端训练,数据库里收录了3000种中国特有的交通场景,包括逆行的三轮车、突然窜出的流浪狗。
试乘路线特意选了芜湖城区的施工路段。 锥形桶占去半幅车道,Robocar在距离障碍100米处就开始向左侧渐变更道,动作平滑得让试乘者误以为是人工操作。 同行车辆有台特斯拉Model 3在相同路段出现画龙现象,星纪元ET的轨迹始终保持在车道中心线5厘米范围内。
NAPPA真皮座椅在这次试乘中意外发挥了作用。 当车辆进行无保护左转时,对面有台公交车抢行。
Robocar采取先缓停再伺机动的策略,整个过程没有出现电动车常见的点头式制动。
后排乘客的咖啡在杯架里只晃出轻微涟漪,这得益于空悬系统以100次/秒的频率调节阻尼。
奇瑞的演示车在应对高架道路汇流区时展现出拟人化思维。 它不像早期自动驾驶那样机械性遵守“交替通行”,是通过V2X车路协同系统提前300米获取汇入点实时画面。
当探测到相邻车道有辆犹豫不决的新手车辆,系统主动减速半个车身位,示意对方先并线。 这个决策引发后车鸣笛,但避免了潜在碰撞风险。
猎鹰900 Robocar的测试视频在内部会议上曝光过。 这辆计划2026年量产的车型在雨夜测试中,摄像头被泥浆覆盖率达30%时,依然通过融合激光雷达数据保持车道追踪。
它的EMB线控制动系统有双保险,主系统失效后备用系统能在150毫秒内接管,比人类眨眼速度快3倍。
上海安亭的运营数据显示,Robocar在早高峰期的通行效率达到人类司机的92%。
在人车混行的老城区,它的通过时间反比人类慢15%。 系统设定遇到横穿马路的老人时,减速阈值比交规要求多留出0.5秒余量。 有次遇到路边突然滚出皮球,车辆在完全停止后多等待3秒,果然有小孩追着球跑出来。
WAIC2025大会的接待记录里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某国驻华使馆参赞故意在车上用英文说“请开快些”,车辆通过语音系统用中英双语回应“已按限速行驶”。 后来技术人员解释,这并非真正的语音交互,是系统监测到超速请求后触发的预制回复。 目前车辆尚未突破L4级在语义理解上的天花板。
星纪元ET的电池包在自动驾驶模式下表现出意外优势。 常规电动车在频繁启停时电量会跳水,但Robocar的预测性能量管理系统能把能耗波动控制在5%以内。 从芜湖创新大会到高铁站的38公里路程,表显续航只减少41公里,同期测试的特斯拉FSD版本续航折损达到22%。
苏州河畔的试乘点发生过插曲。 有位老太太坚持要给“司机”小费,工作人员解释半小时才让她理解这是AI驾驶。 车辆为此延误发车时间,但系统自动将后续站点的停靠时间压缩了30秒,保证整条线路准点率。 这种动态调整能力已经接近人类调度员的水平。
充电桩对接成为展示技术成熟度的彩蛋。 星纪元ET在自动泊入充电位时,通过视觉定位把插枪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 有次测试中充电枪卡扣略有磨损,车辆尝试三次未果后,自动切换至相邻桩位并通知运维平台。 整个过程没有触发人工接管请求。
德国TÜV认证官在体验后排座椅时注意到个细节。 当系统检测到乘客连续操作车载屏幕超过3分钟,会自动调暗氛围灯并微调靠背角度。 这项基于视觉算法的人因工程设计,后来成为功能安全认证的加分项。 但车辆尚未能识别“乘客睡着后自动关窗”这类模糊指令。
在浦东机场高速的夜测中,Robocar的红外摄像头捕捉到意外场景。 前方卡车掉落的篷布在车灯照射下像障碍物,系统在0.3秒内通过材质反射率判断为软质物品,选择压速通过非紧急变道。 这个决策避免引发连环追尾,但事后回溯发现篷布内其实裹着硬质零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