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我刚提了台新车,心想着高速上试试那个传说中的智能驾驶,结果车机上弹出来一行字:请先手动驾驶100公里,再观看教学视频。我当时心想,这啥规则?我花了大把钱买这个功能,凭啥先禁用?这不脱裤子放屁吗?但后来细想,这100公里竟然成了最宝贵的安全磨合期。
你别小看这100公里,真的是车和人的第一个对话时间。它让你用手、用脚,慢慢摸清这铁疙瘩的脾气——电门到底灵敏到啥程度,刹车什么时候最安心,那悬挂压过井盖时传到脊椎的感觉。有人开车会说,方向盘就是命门,谁握着它,谁就得负责。这100公里,逼你死死攥住方向盘,不给你耍脱线驾驶的机会。
其实我刚开始觉得我说这话有点大,毕竟以前提车,拿到功能就激动得不行,没太在意这些限制。但翻了下笔记,发现这方面说法确实得转个弯。对比我以前用过的同价位轿车,他们那智能驾驶也不是一上来就放开的,多是先有一定的手动驾驶里程和视频学才放行。真不是厂商刁难人,而是它真得为咱安全考虑。
我那朋友老张,前几天买了台问界M8,也卡着必须先跑完这100公里才给开自动。说实话,他前几天还问我这规则啥意思,我说哥们,这就是厂商给咱安全绷带,先稳住自己,别一上手就全靠机器。你想想,这系统多复杂,遇到突发情况没熟悉过功能,急坏了咋办?他顿时明白了。不敢细问细节,怕暴露自己是新手。
说到研发和供应链,别看这个功能像个软件小条款,其实背后是厂家的血汗活。新车研发就像做一锅超级复杂的汤,研发团队得慢慢往里加调料——传感器的精度、软件算法的迭代、数据反馈一层层铺开。供应链上游必须稳,像摄像头、雷达这些部件得对接好,好不好就影响智能驾驶的感知力。厂家的意思很简单,你先适应这锅汤,再慢慢让它帮你煮——否则食材没熟就端上桌,谁敢吃?
我反复琢磨,觉得这100公里是不是还少了点,有没有必要把门槛等提高到1000公里甚至半个月以上。毕竟我了解到,首批M9车主购车后,还得等很久才能花6000块买到高阶智驾包,哪是提了车就给你开通的?我心疼那种急着玩智能驾驶的朋友,手忙脚乱地瞎操作,简直为自己找麻烦。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上次去4S店保养时,销售小哥也说过:咱们这车机系统设计得特别细致,得先通过任务和教学视频才能解锁智能驾驶,省的突然退回手动时,司机手忙脚乱。这句话颇有道理,毕竟要保证主动权始终在驾驶员手里,不然死人惨剧太多了。
说到对比,我体验过的同价位某德系车,智能驾驶刚开放时几乎没有强制手动里程,结果用户反馈各种脱离感和误判。反倒是我这国产车,强制先涨涨安全学费,长远来看省得你撞的心慌。大家不觉得这和学会游泳先下浅水区差不多吗?不敢潜水就别指望穿救生衣溜达。
说实话,我真挺嫌麻烦,新车还没开爽就得被限制,多少事儿要先理解透,老早不想看那么多操作教程。但细细想想,厂商这不是折腾,是真心想提前帮你练练手,降低风险。就像你买了个高配游戏手柄,先得花时间适应按键布局,再去打职业战局,不然也容易手忙脚乱。
诶,说到这里给你丢个问题:你觉得,这个100公里的磨合期到底应该怎么设定才合理?要是你是厂商,除了强制手动行驶和教学视频,还有没有更聪明的办法来平衡用户体验和安全底线?(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了,我听修理工老王说,现在车子的保胎技术牛逼得很,什么路况都能保,智能驾驶出事故能不能算车厂责任,确实很复杂。也许因为这个,厂商才更乐意设置这么一档防火墙,保命的也是为自己加点保险。
这智能驾驶真没那么神话,也没那么万能,就跟你手机功能再多,拿出手敲敲屏幕也需要适应。车毕竟是两吨重的铁疙瘩,你不能盲目用它递给你的花样玩法,得先教会它,也让它教会你。这100公里的手动驾驶,不仅是车主的入门课,更是告诉我自己:别一上来就信机器,敬畏依旧是第一课。
这也让我好奇,哪个车企会把这条磨合规则写进合同里?又有多少人自己默默跳过这保护圈,结果事故率飙升?智能驾驶的未来或者说路权,到底谁先服软,机器还是人?说不定,下次我提新车,还得自己偷偷打个小算盘,统计这100公里的用油变化,算算这磨合期到底省不省钱。这,我倒没细算过。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