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本文不含AI)
我的答案是需要。
10 月 1 日,理想的第三产品线总裁李昕旸透露,理想 i6 今年的产能已经卖完了,这意味着 i6 的锁单至少在 4.5 万 -6.8 万之间了,可以说是「卖爆了」。
可以说理想的纯电系列已经初步成功了,MEGA 现在稳定在月销 3000+,i6 个人预计稳态销量在 1.5 万 -2 万辆/月,比「李厂长」9000-10000 辆/月的目标要乐观多了(当然估计是李想故意保守点,不想吸引太多火力),这样理想的纯电月销量有望稳定在 2.5 万辆/月以上。
不过这个成绩对于理想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理想仍然非常需要 L 系列造型的纯电。
i6 成功了,但也抢了不少 i8 和 L 系列的订单
其实从理想 i8 的上市过程我们就能看出理想的纠结:希望在卖好纯电的同时尽可能少的影响 L 系列的销量。
因此最初的理想 i8 是三个 SKU:Pro、Max 和 Ultra,仔细看其价格和配置,也基本和理想 L8 系列是一致的,比如 Pro 版用的是地平线的智驾方案,也没有冰箱和二排大彩电,可以说完全是「油电同价」。
但市场对这个不买账,最后 i8 不得不精简成 Max 版一个配置,相比原先的方案送了铂金音响同时减了 1 万元,Ultra 版则直接降了 2 万元。
这个时候已经有部分理想 L 系列的车主感觉到背刺了。
而理想 i6 的到来,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理想的定价体系。
这里理想 i6 实际售价是 23.98 万起,假如你选了四驱(2 万,送 21 英寸轮毂)和后排娱乐套装,你会发现 26.98 万的理想 i6 的配置和 35.98 万的理想 L7 Ultra 差不多,也就意味着同配置的理想 L7 差不多比理想 i6 贵了 9 万元。
并且从空间来看理想 i6 也不输 L7,理想 L7 的车身长度和轴距分别仅比 i6 长了 100mm 和 5mm,考虑到理想 i6 纯电的空间利用率更高,实际的使用空间还要优于 L7。
再来看理想 i8,选装后排娱乐套装和 21 英寸轮毂后,价格来到了 35.98 万,和 26.98 万的理想 i6 比,多了 10 度的电池,1 个座椅,1 个 220V 接口,扶手多了一条氛围灯灯带,价格却贵了 9 万,同时理想 i6 还有理想 i8 车主非常羡慕的前备箱。
因此在很多 i6 的帖子下面可以看到不少理想 i8 以及理想 L6 和 L7 的车主表示背刺的。
因此可以说理想 i6 的爆单是以透支理想汽车的品牌力,同时牺牲掉部分理想 i8 和 L 系列的订单作为代价的。
就像乐道 L90 和全系蔚来 ES8 的上市是以蔚来 ES6 卖不动作为代价的,相信很多人也都看到了这一点。
纯电比增程的潜力更大
上面讲到 i6 虽然成功,但也抢了不少理想自家在售车型的订单,而汽车行业是非常讲究规模效应的,要知道李想原先的规划是 2025 年理想汽车的年销量要达到 160 万辆,因此仅仅出了 i6 这样一个爆款是远远满足不了理想的胃口的。
这里目前已知的理想新车有明年 L 系列的大改款或换代,然后有比理想 i8 更大一号的 i9。
但这些还是不够,首先来看明年理想 L 系的新车,可以预见会上大电池和快充,但明年增程大 SUV 的竞争还会更激烈(尽管现在已经很白热化了),小米、小鹏、零跑、岚图的增程大 SUV 都会上,因此尽管理想明年 L 系列新款会很有竞争力,但架不住对手太多啊,尤其是有华为、小米这样的降维打击的跨界玩家。
再来看纯电系列,MEGA 销量能稳定在 3000+已经非常优秀了,i8 现在的处境非常尴尬,i9 也不能有很高的预期,纯电爆款只有 i6 一个。
而从今年的趋势来看,纯电已经是大势所趋了。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5 年 1-8 月,纯电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46.1%,达 615.8 万辆;而混动(含插混和增程)整体增速仅为 22.8%。其中增程车型 8 月单月同比增速仅 0.3%,几乎停滞。
近期乐道 L90 和蔚来 ES8 的大热也说明,即便是这种大 SUV,大家也开始接受纯电了。
因此理想亟需在纯电这个赛道再造几个新的爆款,而这个答案就是 L 系列造型的纯电车型。
造型和空间,理想需要 L 造型的纯电
首先目前制约理想纯电销量进一步爆发最大的制约就是造型了。
随便打开各大平台的帖子,下面都能看到类似「不像是 SUV」、「更希望 i6 是 L 系列造型的外观」的回复。
其实也很好理解,对于很多地方的人来说,评价车就是「轿车」、「越野车」和「面包车」三种,其中理想 i6 和 i8 大概率就被归为了「面包车」那一档,面子上还是非常吃亏的。
本质上大家都喜欢「MPV 的空间和便利性」,但不喜欢「MPV 的外观和自己被当成工具人的感觉」,毕竟开着大 SUV,感觉就像是明天马上要自驾到新疆西藏了,买车就是去追求「诗和远方的田野」;而开着 MPV 感觉就是为全家服务的,只能被「眼前的苟且」所羁绊,用时下流行的词来说就是「力工车」。
这个时候反观理想 L 系列的外观,可以说是「老少皆宜」,基本挑不出毛病,最低的评价也就是「平庸」了。
现在问界、零跑、阿维塔和智己等品牌就是增程/纯电统一都是传统 SUV 的造型,一方面是同平台省成本省开发时间,一方面也是怕理想纯电这种造型消费者不买账。
另外 2025 年,随着乐道 L90 那个 240L 的前备箱被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在意车辆的前备箱了,这里蔚来新 ES8 的前备箱有 230L,问界 M8 纯电也有 149L,理想 MEGA 和 i8 则没有前备箱,理想 i6 的前备箱也不够大(新出行数据是 91L)。
除了前备箱,理想 MEGA 和 i 系列因为溜背的设计,其头部空间表现也有些差强人意,从实测来看,理想 i8 的头部空间表现明显不如乐道 L90。
当然这里会有人说,这种短车头能增加车内的乘坐空间,但实际上主要增加的是仪表台的空间,因为真正决定车内乘坐空间的是踏板未踩下时脚底与踏板的相切点(BoF,ball of foot),而不是风挡与机盖的交汇点(cowl point),这个还可以参考智界 S7 的「One Box」设计,那个仪表台更是「大得夸张」。
因此,理想纯电的设计语言在造型和空间上其实是比较劣势的,唯一明显的收益就是风阻了。
空优造型和 5C+自建超充站,选一个就够了
为了风阻而牺牲造型其实已经有先例了,典型的代表就是奔驰 EQS,风阻系数仅为 0.20,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这套「弓形设计」最终销量惨淡,现在要被奔驰抛弃了。
对此,奔驰的设计师还「狡辩」:是我们的设计太超前了,EQS 的设计领先时代 10 年。
按照这个理论,理想 MEGA 和 i 系列的设计也领先时代十年,是么?
这里可以做一个假设,理想假如推出了 L 系列造型的纯电车型,那风阻系数会不会原地起飞?能耗会不会特别高?用户的里程焦虑会不会爆炸?
这里参考一下理想 L9 的风阻系数是 0.306,但 L6 的风阻系数是 0.269,乐道 L90 的风阻系数是 0.250,三代蔚来 ES8 的风阻系数是 0.256。
这几台车都是传统 SUV 比例的造型,但通过各方面的优化,相信以理想汽车的设计能力,肯定可以出一款 L 系列造型的风阻系数在 0.25-0.26 的车。
这个时候和理想 i8 的 0.218 相比就没差那么多了,而且风阻对车辆能耗的影响主要集中在 100km/h 以上的高速上,而理想现在在高速上拼命地建超充站,既然都标配 5C 电池+自建专用超充站了,那为什么还要那么执着于空气动力学有限的造型呢?
这里再给出一个参考数据,根据类星频道的实测,85 度四驱 21 英寸的乐道 L90 在高速上平均时速 104.4km/h(实际是顶着 120km/h 跑的)也有 382.7km 的续航,这里假如理想的超充站布置的足够密集,即便是 L 系列造型的理想纯电也不会有多少里程焦虑。
而只有多卖车,才有营收和毛利,才能覆盖掉建设超充站的成本,假如理想的纯电卖得不是那么好,相信理想建超充站就没那么大的驱动力了。
当然我知道李厂长本人是有车型和 SKU「洁癖」的一个顶级产品经理,据李想本人透露,理想 L7 这辆车他本人是不同意出的,但在团队的集体要求下还是推出了 L7,最后很长时间 L7 是 L 系列卖得最好的车(L6 出来之前),24 个月交付了 28 万台,可以说没有 L7 这款车理想现在会被动很多。
既然李想能接受 L7,其实也可以试着接受 L 系列的纯电,当然这会带来车型太多,资源分散,门店场地不够的问题,但这里首先可以在 L6789 上砍掉一两个车型,比如只保留 L9+L7,然后 L9 和 L7 均有增程和纯电版本。
最后还是那个问题,理想汽车目前这个销量规模仍然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五常论」还是「年销 160 万辆的目标」,现在理想最需要的是增长,上面所有担心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销量的增长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就是理想 L 系列造型的纯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