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上汽名爵(MG)推出了一款叫MG4的新能源车,车本身怎么样咱们待会儿细聊,但发布会前后最先火起来的,居然是他们新上任的总经理陈萃。
原因也挺直接,这位90后年轻老总长得确实帅气,往台上一站,身高腿长,气质不凡,被不少人开玩笑说可以直接去当模特了。
连他们集团的大领导,上汽的俞经民,都半开玩笑地夸他有“纯粹的美”。
这么一来,话题度一下子就上去了,各种关于这位“花美男”总经理的短视频在网上传得沸沸tele。
这波操作确实吸引了不少眼球,但咱们普通老百姓买车,看的终究不是老板长什么样,而是车到底好不好,值不值那个价钱。
所以,抛开这些热闹的表面文章,咱们得静下心来琢磨一下,这台全新的MG4,除了有个帅气的掌门人当门面,它骨子里到底藏了些什么真本事,敢在现在这个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新能源车市里闯荡?
咱们得先说说所有想买电动车的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安全,特别是电池的安全。
这些年,电动车着火的新闻时不时就会冒出来,搞得大家心里都有点嘀咕。
MG4这次拿出来一个挺新的东西,叫“半固态电池”。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其实道理不难懂。
咱们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电动车电池,不管是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里面的电解质基本上都是液态的,就像咱们平时喝的水一样。
你想想,一个装满液体的盒子,如果被很尖锐的东西刺穿,或者受到猛烈撞击,液体就容易漏出来,情况严重的话就可能短路起火。
而这个半固态电池,顾名思义,里面的电解质不是纯液体,而是像果冻或者那种QQ糖一样的半凝固状态。
这样一来,它的稳定性就高多了。
就算遇到意外,也不容易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也就大大降低了起火的风险。
据说,MG4上用的这个电池,是上汽集团自己旗下的公司搞出来的,也算是自家技术,经过了好几年的研发和测试,可靠性应该是有保障的。
对于咱们消费者来说,车上多了这么一项技术,就等于多了一份安心,开着车带家人出门,心里也更踏实。
解决了安全这个心头大患,咱们再来看看性能和效率。
开电动车,尤其是在冬天,很多人都会抱怨续航里程掉得厉害,空调也不敢使劲开。
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很复杂的技术,叫做热管理系统。
说白了,它就是给电池和车内空间装的一套“中央空调”,既要让电池在最舒服的温度下工作,保证性能和续航,又要让车里的人冬暖夏凉,还得省电。
以前,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公认是特斯拉,他们有很多专利,别人想学都很难。
但这次,上汽MG号称是下了血本,花了5个亿的研发经费,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他们没有去抄袭,而是另辟蹊径,自己研发了一种新的合金材料,在铝里面加了两种很珍贵的稀土元素。
用这种新材料造出来的热管理系统,效果非常好,能够做到空调效果好、电池性能稳定、而且电耗还低。
这就意味着,以后MG4的车主,在冬天可能就不会那么为续航焦虑了,夏天开空调也不用那么心疼电了。
这不仅是技术上的一个大进步,也说明咱们中国的车企,在核心技术领域,已经有底气和实力去挑战那些国际巨头了。
接下来聊聊空间,这也是大家买车时非常看重的一点。
MG4本身是一台尺寸不大的A0级小车,这种车天生就容易显得空间局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MG4用上了一个叫CTB的技术,全称是车身电池一体化。
这个又是什么意思呢?
咱们可以这么理解:以前的电动车,电池包就像一个独立的大铁盒子,被安装在汽车底盘的下面。
而CTB技术,就是把电池包的上盖直接做成了车厢的地板,让电池和车身变成了一个整体。
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首先就是省出了高度,电池包不再是额外“挂”在下面,车内地板可以做得更低,这样一来,车里的人,特别是后排乘客的头部空间就宽裕了不少,坐着不会那么压抑。
其次,电池成了车身结构的一部分,整个车的刚性就变强了,开起来会感觉车身更整、更扎实,操控感也会更好。
对于MG4这种小车来说,这个技术可以说是把有限的空间利用到了极致,让小车也能有相对不错的乘坐体验。
说完了硬件,再看看软件和智能化。
现在买车,车里的那块大屏幕和智能系统好不好用,已经成了很多人做决定的重要因素。
大家都习惯了智能手机的方便快捷,自然也希望车机能和手机一样流畅好用。
在这方面,现在很多车企都喜欢和华为合作,毕竟华为的鸿蒙系统确实很厉害。
但MG4这次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他们和OPPO手机进行了深度合作。
这个选择背后其实有很深的考量。
首先,对于上汽这样的大集团来说,不能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一家供应商身上,多一个选择就多一分主动权。
其次,OPO手机的用户数量非常非常大,在国内和国外都有海量的用户,和他们合作,等于一下子就触达了庞大的潜在客户群体。
更重要的一点是,MG这个品牌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全球化的基因,它的车是要卖到全世界去的。
考虑到华为在海外市场面临的一些复杂情况和不确定性,选择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都畅通无阻的合作伙伴,对于MG的出海之路显然是更稳妥、更有远见的战略布局。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价格。
前面说了这么多先进的技术,又是半固态电池,又是自研热管理,又是CTB车身,听起来都挺高大上的,那这车得卖多贵啊?
结果MG公布的预售价格让很多人都吃了一惊:7.38万元到10.58万元。
这个价格是什么概念?
它不仅比很多合资品牌的同级车便宜,甚至比一些我们熟知的国产品牌的热门车型还要低。
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家挣钱都不容易,花钱也越来越谨慎。
MG4用这样一个极具杀伤力的价格,配上前面提到的那些技术亮点,可以说直接把性价比这张牌打到了极致。
它传递出的信号非常明确:我不是来小打小闹的,我是要来彻底改变这个级别市场的游戏规则。
它把一堆原本可能出现在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车上的技术,下放到了十万元以下的市场,这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这说明,激烈的市场竞争正在促使车企把更好的技术用更实惠的价格带给我们,而像MG这样有技术积累、又有全球视野的中国品牌,正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