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席卷中国汽车市场十年之际,“造车新势力”从万众追捧的明星,到如今部分品牌“轰然倒地”,留下的不仅是空旷的厂房与未竟的生产线,更有数以百万计陷入售后泥潭的车主。2025年,哪吒汽车进入破产程序的消息,让“新能源烂尾车”的痛点再次尖锐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中——超40万车主发现,曾经承诺的质保成了废纸,维修无门、配件难寻、成了他们的日常。
一、“烂尾车”困局:从质保废纸到售后荒漠
2025年6月,哪吒汽车正式进入破产程序,这个曾在新势力赛道中疾驰的品牌,给车主留下的是一地鸡毛。“4S店没配件,维修只能自费去汽修店。”车主高畅的无奈,是数十万哪吒车主的缩影。随着哪吒陷入经营困境,2025年以来,全国多地的哪吒4S店相继暂停营业;即便少数网点勉强维持,也早已无力提供维修、保养等基本售后服务。
质保失效是车主们面临的第一道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如电池、电机,本应有企业承诺的长期质保,但企业破产后,这些承诺沦为空谈。更棘手的是配件供应: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迭代快、零部件定制化程度高,企业一旦停摆,专用配件的生产随即中断,车主即便愿意自费维修,也可能陷入“无件可换”的境地。此外,车损保险拒保的现象也开始蔓延——保险公司担忧新能源车企破产后,车辆维修成本失控,纷纷对部分品牌车型收紧投保政策,让车主的用车风险进一步放大。
哪吒并非个例,更早之前威马汽车的车主就已遭遇相似困境;高合、极越等曾经风光的新势力品牌,也在行业洗牌中折戟,留下数万陷入售后困境的车主。原本由企业承担的售后责任,如今变成了压在车主肩上的沉重难题,“新能源烂尾车”已然从个别现象演变为行业性痛点。
二、行业震荡:从高速狂奔到理性洗牌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十年,是一部“狂飙”与“洗牌”交织的历史。早年,政策红利、资本热捧与市场需求的三重驱动下,新能源赛道涌入大量玩家。新势力们带着“颠覆传统汽车”的口号入场,融资、建厂、出新品,上演着速度与激情的戏码。然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门槛远比想象中更高:技术研发需要持续巨额投入,供应链管理考验企业内功,而市场竞争的烈度更是呈指数级上升。
当资本退潮、政策补贴逐步退出,行业的“泡沫”开始破裂。那些缺乏核心技术、过度依赖资本输血、产品力不足的品牌,率先陷入经营危机。以哪吒为例,其后期产品在续航、智能配置、成本控制上逐渐落后于头部品牌,市场份额被挤压,营收难以覆盖研发与运营成本,最终走向破产。威马、高合等品牌的折戟,也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问题:要么在技术路线上押注失误,要么在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平衡上失控,要么在品牌溢价与成本之间找不到支点。
这场行业洗牌,本质上是市场对“伪创新”“伪需求”的出清。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如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算法)、具备高效供应链管理能力、能持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产品的企业,才能在淘汰赛中存活。但对于已经购车的车主而言,行业的“理性发展”却要以他们的售后权益为代价,这无疑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发展初期的漏洞——对消费者售后保障的制度性设计不足。
三、影响蔓延:车主权益与行业信任的双重损耗
“烂尾车”对车主的影响是多维度的。经济上,车主不仅要承担车辆贬值的损失(破产品牌车型二手残值暴跌),还要面临自费维修的高额成本,甚至可能因保险拒保而陷入“裸奔”风险。体验上,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功能(如车机系统、辅助驾驶)需要企业持续提供OTA升级服务,企业停摆后,这些功能可能迅速过时甚至车机也无法使用,车辆从“智能出行伙伴”沦为“电子废铁”。更让车主寒心的是,维权之路往往举步维艰:企业破产后,资产清算优先偿还债权,车主的售后诉求很难得到优先满足,自发组织的车友群、社交媒体发帖,更多是“抱团取暖”,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四、当下新能源市场购买解析:如何规避“烂尾”陷阱?
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机遇与风险,消费者在购车时需要更加理性、谨慎,从品牌选择、售后保障、政策条款等多方面综合考量。
新能源市场的马太效应已十分明显,比亚迪、吉利、特斯拉、“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等头部品牌,不仅市场份额高,且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它们有更充足的资金储备、更成熟的技术体系、更完善的供应链。此外,部分传统车企转型的新能源品牌(如东风奇瑞、长安等)也值得关注,传统车企深厚的底蕴、成熟的售后网络,能为车主提供更稳定的售后保障。
对于二三线新势力品牌,需仔细考察其“基本面”:是否有持续的融资能力?技术研发是否有核心壁垒?产品销量是否能形成规模效应?若品牌过度依赖单一资本、产品力平平且销量低迷,需警惕其经营风险。
同时,了解品牌的线下售后网络。4S店或授权服务中心的数量、分布密度,直接关系到后续维修保养的便利性。可以通过品牌官网、车主论坛等渠道,了解现有车主的售后体验,判断其服务能力是否稳定。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迭代快,购车时要考虑车辆技术的“保鲜度”。选择在电池技术(如续航、快充、安全性)在头部的车型、即便车企后续服务减弱,车辆本身的技术性能也能在较长时间内满足需求。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其发展必然伴随着阵痛与调整。“烂尾车”困局,既是行业高速发展留下的“后遗症”,也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催化剂”——它促使企业更重视长期经营能力,推动政策更完善消费者保障,也让消费者学会更理性地选择产品。对消费者而言,在享受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出行变革时,多一份对风险的审视与防范,才能真正拥抱这场产业革命的红利,而不是沦为行业洗牌的牺牲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