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朱江明把5米2的SUV卖到22万,理想李想这回坐不住了:D19车顶那颗激光雷达和双高通8797P芯片,到底是真狠货还是玩噱头?
上周末陪老张去4S店转悠,他指着展厅角落那台零跑D19说:“你看这车,5米2的身板,800V快充,激光雷达都给你装上了,结果价格只要人家一半。”我蹲下身子看了看底盘,又拉开车门摸了摸内饰,没吭声。老张以为我看出什么毛病了,凑过来问:“咋样?”我站起身拍拍手上的灰:“回去再说。”
这些年见过太多“参数狂魔”,数据漂亮得不行,实际开起来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零跑这回的操作确实有点意思,但具体成色如何,得细细掰开了看。
这个价位,藏着什么
全尺寸SUV能做到20出头的价格,听起来挺玄乎。据说他们自己搞三电系统、智能驾驶那套东西,零部件自研比例能到八成以上。成本是压下来了,可质量稳定性怎么样?耐用性如何?这些问题不开个三五年,谁也说不准。
有朋友在供应链那边做事,私下聊天时提过一嘴:“垂直整合这事儿,做好了是降本增效,做不好就是全线塌方。”这话虽然不好听,但确实是实情。一台车上万个零部件,哪个环节出了岔子,最后遭殃的都是车主。
充电焦虑,还没完全散
800V架构听着挺唬人,10分钟充个三百公里也确实快。问题是你得找得到这种桩才行。上个月开着电车去了趟郊区,高速服务区那几个充电桩,有一半处于“维修中”状态,剩下的还得排队。最后在原地耗了快两小时,把午饭都给耽误了。
增程版倒是解决了一部分焦虑。纯电两百公里,加上增程器撑个一千多公里,理论上够用了。但这套系统的可靠性怎么样,冬天的时候油耗会不会飙上去,这些都是未知数。毕竟增程这条路线,大家都还在摸索阶段。
空间和实用性,别只看数字
三排座的腿部空间做到八百多毫米,账面数据确实不错。但坐进去是什么感受,还得看座椅的支撑性、填充物的软硬程度、靠背角度能不能调得舒服。之前试过一台所谓“大空间”SUV,第三排坐上去膝盖顶着前排靠背,腰部悬空,开了半小时就开始腰疼。
后备箱放倒第三排能扩到七百多升,装些日常杂物没问题。但要应付搬家或者拉大件,可能还得掂量掂量。储物格做了二十几个,听起来挺贴心,实际够不够顺手,得看这些格子是不是真的放在了该放的位置。
智能配置,硬件是基础
车顶那颗激光雷达挺显眼,双高通8797P芯片也确实是目前比较高端的配置。但硬件堆料只是第一步,后面的软件调教和持续更新才是关键。见过不少车企前期把硬件配满,结果软件优化跟不上,最后那些传感器就成了摆设。
多屏交互、语音控制这些功能,年轻人可能玩得转,家里老人家未必适应得了。有次带着老妈出门,她想调个空调温度,结果在屏幕上戳了半天没找到入口,最后还是我帮忙弄好的。所以有时候,一个传统的旋钮或者按键,反而更实在。
悬挂和底盘,看不见的功夫
空气悬挂配CDC系统,这套装备通常都是四五十万以上的车才有。零跑把它下放到这个价位,听起来挺厚道。但调教水平怎么样,过坎的时候会不会有多余的弹跳,高速并线时车身姿态稳不稳,这些都需要实际去跑跑才知道。
涉水深度六百毫米,应付暴雨积水路段应该问题不大。但涉水之后的排水系统做得如何,车门密封条会不会老化漏水,这些细节往往在用车一两年之后才会暴露出来。
安全配置,希望用不上
高强度钢占比、电池包防护这些数据,看起来都挺规范。但碰撞测试毕竟是在理想环境下进行的,真实路况复杂得多。AEB能识别两轮车和小动物,听起来挺智能,可误触发的概率有多高?会不会出现该刹车不刹车、不该刹车突然刹的情况?
主动安全系统这东西,就像保险一样,买的时候希望永远用不上,但真遇上事儿了,它得靠谱才行。这方面的口碑,需要时间和大量用户反馈来验证。
回到最初那个问题
老张后来问我:“你觉得这车到底行不行?”我想了想说:“账面功夫做得挺足,但这车刚出来,市场反馈还没出来,现在下结论太早。”他有点不满意这个答案,追问:“那你说我该不该买?”
我点了根烟:“你是头一批尝鲜的,还是等等看别人用了之后再说?这是两种思路。前者享受新鲜感,后者图个踏实。”
其实买车这事儿,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有人愿意为新技术买单,有人更信任成熟品牌。零跑D19这台车,确实在配置和价格之间找到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平衡点。但这个平衡点能不能稳住,还得看后续的质量表现和服务能力。
如果真感兴趣,建议等实车上市之后去店里坐坐,试驾的时候多留意那些不起眼的细节——座椅的缝线、车门的关闭声音、转向的阻尼感、刹车的脚感。这些东西,比任何宣传资料都来得真实。
至于值不值22万,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