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股权投资引望智能,分红现金派发,新款问界M7订单飙升

说到2025年初秋的汽车圈,哪怕是吃瓜群众,恐怕也得把椅子搬前排,摁住好奇心不让它蹦出来才怪。

你说,谁能想到,一个原本名气不算太大、甚至一度被外界看轻的赛力斯,竟然在这两个月里频频上热搜,从技术到股权,从销量到分红,统统玩出了花。

前脚刚传来赛力斯一口气甩出115亿元砸下引望智能10%股权,又被扒出大手笔分了5.06亿元现金给股东,紧接着,新款问界M7大定数据直接炸天,单周6万辆,累计23万辆小订,跟捡钱似的。

眼看着特斯拉Model Y还在为8%的销量下滑抠头发,赛力斯这边订单量已经突破云霄。

这个局,怎么看怎么意思不一般。

大佬们都说“钱不能乱花、订单不能瞎做”,可赛力斯偏偏要花大钱,还能分钱,这究竟是背后真有大佬智囊指点江山,还是到了值得大家重新审视行业格局、生意本质的关键节点?

赛力斯股权投资引望智能,分红现金派发,新款问界M7订单飙升-有驾

说到这,你是不是也有点小疑惑: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王者,谁又是那个躲在聚光灯背后默默开大招的颠覆者?

讲真,多数人提到智能汽车,第一反应大概率还是“看特斯拉怎么说”。

可时代变了,过去模仿为主的中国品牌,现在玩起了新把戏,赛力斯就是那个重新定义玩法的狠角色。

115亿元入股引望智能,不光光是买了一堆代码和硬件,表面看起来像贴身“技术采购”,实则是一次深层级话语权和优先权的绑定。

你说特斯拉牛吗?当然牛,一手Full Self Driving(FSD)搞得风风火火,生态也做得滴水不漏。

但谁也没想到,赛力斯靠着和华为的“技术共生”,硬是杀出来,把自家产品体系玩出了新花样。

最直观的例子,问界M7装配的乾昆ADS 4系统,居然能在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前提下全国“撒花跑”,这一点,FSD在国内面前还得深思熟虑数据和政策合规,多少有点束手束脚。

咱们再看用户体验这块,问界M7放了两套交互方案:旗舰高阶版有192线激光雷达,雨雾天也不带怕的,增强版则用起了舱内视觉,追求性价比,面面俱到。

再对比特斯拉,死磕单一视觉路线,复杂天气下“认错人”的新闻屡见不鲜。

说白了,“技术普惠”这四个字真不是嘴上说说,30万的车,体验赶超同级,你敢信?

信息流里总冒出来那句话——“降维打击”,放这儿,是真的贴脸输出。

很多时候,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有人说,交付量不就是拉销量,没技术含量。

可你别着急下定义。

看看2024年,问界M7“猛怼”了19.59万辆,干脆拿下了大中型SUV和造车新势力双冠王。

要知道,这个数字,丢到特斯拉Model X面前,人家五年也未必追得上。

到了2025年秋天,累计交付冲上32万辆大关。

这些可不是P图造假,也不是单纯砸钱拉流量,实打实的数据摆那儿,用户用脚投票,不认还真不行。

说白了,厂家想“说服”买家没用,还得把问题打在七寸上。

特斯拉后排空间多年如一日被大家吐槽,赛力斯直接拉长3030mm轴距,六座每排都VIP,二排零重力座椅软得能把人“陷进去”,提升了近三成柔软度。

HarmonyOS座舱多屏交互也是一绝,华为的平板挂上秒变移动书房,开会读书都不耽误。

更牛的是交付速度。

特斯拉自打供应链“闹情绪”,上海工厂减产都不止一次。

赛力斯压根不跟你墨迹,凤凰超级工厂三千来台机器人,关键工序全打包自动化,为了不拖订单直接要求供应商把产能怼到1200台一天,还派专人盯厂。

说“发布即交付”,不是吹牛皮,反观特斯拉,排队等个两三个月都算正常操作。

咱不得不说一句:有对比才有伤害。

话锋一转,聊聊财务。

都在讲汽车圈“不是不赚钱,而是很难赚到大钱”。

谁想到赛力斯用一组化学反应错位的财报,把外界看傻了眼。

2025年9月份,赛力斯股价连续四天涨停,直接起来了市值2600亿的新高度。

而且,港股上市也批了,“A+H”双轮驱动,融资新通道彻底打开,光看这个架势就知道资本市场的热情已经被点燃到顶点。

再瞧一瞧上半年数据:营收624亿,同比略跌百分之四,净利反倒砰砰地暴增了81.03%,达到29.41亿元。

这个“毛利更高,规模暂时收缩”的组合拳,很多人一时半会儿还真没看明白,实际上,这是把产品定位和盈利能力一起抓的深水区布局。

简单的说,特斯拉靠量大、毛利薄,主推入门车型,可赛力斯直接拉开梯队,从23万到50万区间全覆盖,单车平均成交价破40万,要做“高质不只高量”。

车型结构变了,高端比例提升,自然利润率水涨船高。

这也是为啥115亿出手买技术,回头还能分红五亿多。

手头有现金,有实力改善股东回报,不像某特家一有事就降价抢市场,结果毛利线被挤得只剩18%不到。

说实话,这种财务健康度和后发劲头,已经不是一味拼规模能比的事。

不过呢,舆论嘛,向来不缺疑云。

总有人说赛力斯“离了华为不转”,似乎少了华为这颗大树,马上就见光死。

但你细品,车圈的江湖早已是流水的明星、铁打的上下游。

特斯拉全栈自研听起来狂拽酷霸,其实电池也离不开宁德时代。

而赛力斯和华为这对CP,说是共生,倒更像都市剧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成1+1>2。

赛力斯这几十年来也不是混日子的主儿,三百亿全砸进自主技术平台,模块化盖房子,一车多用。

凤凰工厂数字孪生再加供应链抱团,制造底子足得很。

华为扮演的其实是技术放大镜、加速健身教练。

说到底,一个偏“硬控制造”、一个脑洞奔技术,彼此扶持,不做冤大头。

你看,问界系列智驾、算力,更新快又不掉链子,这哪是单项冠军?

满打满算,谁有这效率?

话说到这,不如说清楚一点:

2025年,“谁比得过特斯拉”早就不再是唯一答案。

中国品牌要么自创新路,要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地换赛道。

赛力斯靠技术、靠产品、靠财务,三条腿把竞争力抬到一个新台阶。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最大福利就是花三十万能买到比肩百万豪车的体验,科技平权不是口号,是现实。

对全行业来说,赛力斯式的“技术共生”,已经成了模板,把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带进了新的赛季。

这背后,真不是靠“有钱有后台”或者“简单跟风”,而是凭本事逆流而上。

别再总拿老眼光评价新物种了。

谁还记得当年那个弹簧厂?

当它今天响亮亮在港交所敲钟,输出自家智能汽车方案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公司逆袭剧,更是中国制造的志气:逐步甩掉“代工大国”帽子,真正赢得国际尊重。

未来有多大?

不见得都在特斯拉的加州工厂里,也许在重庆那个机器人臂并举、机械臂打着节奏运转的凤凰超级工厂里,才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下一个奇迹。

不知你怎么看:

谁是真正的游戏改变者?

你买车时,会被智能技术和交付速度打动,还是更看重品牌滤镜?

留言一起来聊聊现实中的选择吧!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