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2025年量产5000台: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实现AI自主驱动,将率先用于工厂场景

人类教练一记直拳袭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迅速侧身格挡,随即反击。 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10月4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发布的真实视频内容。 视频中,擎天柱与武术教练的过招流畅自然,它能够实时识别、拆解招式并迅速做出回应。

目标2025年量产5000台: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实现AI自主驱动,将率先用于工厂场景-有驾

当网友质疑这是否为远程操控时,马斯克明确回应:“AI,而非遥控操作”。 这一简短声明,证实了特斯拉在机器人自主决策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目标2025年量产5000台: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实现AI自主驱动,将率先用于工厂场景-有驾

早期Optimus的视频需要加速播放才敢公开,动作慢得像电影慢镜头。 而这次展示的功夫对抗全程实时进行,机器人背部虽然系有安全牵引绳,但格挡、闪避、反击一系列动作连贯稳定。 更关键的是,它的反应并非简单模仿人类教练的预设动作,而是通过多个摄像头构建3D环境模型,实时捕捉对手招式,运用强化学习训练出的策略灵活应对。

特斯拉把汽车制造中的技术移植到了机器人身上。 擎天柱采用与特斯拉车辆同源的FSD电脑和Autopilot神经网络技术,处理视觉数据、做出行动决策的“大脑”也与特斯拉车辆采用相同芯片。 这种技术复用让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平衡并做出敏捷反应成为可能。

目标2025年量产5000台: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实现AI自主驱动,将率先用于工厂场景-有驾

特斯拉为擎天柱制定了明确的量产时间表。 2025年将率先生产5000台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不对外销售,全部投入特斯拉自家工厂使用。 到2026年,产能计划提升至1万到1.2万台,并开始向供应链伙伴提供试用。 最终目标是达到5万台的年产量,正式推向市场。

目标2025年量产5000台: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实现AI自主驱动,将率先用于工厂场景-有驾

这种循序渐进的策略体现了特斯拉的务实考量。 先在内部工厂进行测试,可以验证机器人在搬运零件、装配操作等实际工业场景中的可靠性,同时积累数据优化产品。 相比传统机器人公司动辄每台上百万美元的造价,特斯拉计划将擎天柱的售价控制在2万至3万美元区间。

目标2025年量产5000台: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实现AI自主驱动,将率先用于工厂场景-有驾

尽管功夫演示令人印象深刻,但视频中擎天柱的手指始终没有活动。 这暴露了当前版本机器人的技术瓶颈。 根据公开信息,此次演示的可能是v2.5版本,而非即将推出的v3版本,特斯拉之前提到的22自由度手部系统尚未完全实现。

双手的灵活性一直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核心挑战。 特斯拉希望机器人的双手足够灵活,但事实证明这非常困难。 量产规模的扩大与制造工艺的优化,也是特斯拉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 尽管计划明确,但真正扩大产量对特斯拉来说仍是一个挑战。

目标2025年量产5000台: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实现AI自主驱动,将率先用于工厂场景-有驾

在擎天柱出现之前,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明星是波士顿动力的Atlas。 Atlas能完成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但每台成本超过100万美元,难以规模化生产。 本田的Asimo项目曾被视为行业标杆,却因缺乏实用价值于2021年停止。

目标2025年量产5000台: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实现AI自主驱动,将率先用于工厂场景-有驾

擎天柱的设计从一开始就瞄准实用性和商业化,而非单纯的技术炫耀。 它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AI经验,让传统机器人公司难以企及。 Atlas需要人工编程控制每个动作,而擎天柱已经能够自主处理环境信息并做出决策。

目标2025年量产5000台: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实现AI自主驱动,将率先用于工厂场景-有驾

擎天柱未来将占特斯拉公司价值的80%左右。 他在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这款机器人将“在公司价值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不仅从商业角度,马斯克还强调擎天柱“无疑将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产品”,因为它有望对人类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实现完全自主的复杂任务操作仍需技术突破,成本控制与量产能力也考验着特斯拉的制造水平。 机器人能否真正理解人类指令的细微差别,适应多变的环境,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还需要时间验证。

目标2025年量产5000台: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实现AI自主驱动,将率先用于工厂场景-有驾

当机器人能够在火星上帮助人类建立基地时,我们回顾今天这段功夫视频,或许会像看待莱特兄弟的第一次飞行一样。 但眼下,工程师们需要解决的是更实际的问题:如何让机器人的手指灵活起来,如何让它们在工厂生产线上可靠工作。 技术革命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的漫长旅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