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蔚来营收约310.4亿元,表面看起来还行,增长13.5%,但净亏损扩至120.3亿元,较去年同期更深,这个数据像一记冷水,浇在“复苏”两字上。
第二季度,交付量猛涨,单季交付新车72056辆,环比大涨71%,公司报道二季度营收190.1亿元,季度亏损51.41亿元,毛利率回升至10%,比一季度的7.6%好一点点,但要记住数字的另一头——单车售价在跌,单车毛利也在磨薄。
具体到车型构成,今年二季度销量最大的,是面向中低端的L60(占比约23.7%),紧随其后的是ES6与ET5,三车合计近七成出货;新推出的“萤火虫”品牌自5月起每月都有几千辆进账,低价位渠道正接管销量增长这件事,这背后是策略显性调转,矩阵在往下沉。
今夏车主群里有人发问,“高端车呢?”答案很刺眼,ES8长期月销徘徊在1000辆左右,旗舰ET9在7月仅卖出85台,这不是个别偶发现象,是销量结构悄然改变的证据。
单车平均售价从去年的24万上下,下滑到二季度的22.4万,环比也在跌,单车毛利约2.3万元,同比降幅在30%附近,这个“利润稀释”的速度,足以让任何财务团队头疼。
电话会议中,创始人说话的口气里有急切,有计划,他提到下半年产能节奏:L90目标10月产能上到月产1.5万台,ES8在12月力争同样产能,公司盼望四季度月交付能冲到5万台,这个目标听起来漂亮,问题是——以价换量是否可持续,市场会不会买账,消费者会不会继续把钱投给一个尚未止亏的品牌。
换个角度看公司给出的三季度指引,8.7万到9.1万辆的销量,对应营收在218亿到229亿元之间,推导出单车客单价恐将继续下探到22万元附近,这比市场普遍预期低不少,说明蔚来已经在用更低的价格来争夺出货,这是一种短期拉动,但长期能否转化为健康盈利,值得怀疑。
再说钱的问题,这个比销量更要命——长期大额亏损把现金流磨得稀薄,融资成了常态。2023年底到2025年初,公司先后通过股权与配售筹资,2023年对阿布扎比机构的增发、2024年向战略投资者增资33亿元人民币、以及2025年3月在港配售募得约40.3亿港元,但负债率依然从2024年末的87.45%升到2025年6月的93.39%,这数字意味着什么——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杠杆化程度很高,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
现金及等价物从2024年末约277.5亿元,骤降到2025年6月的71.11亿元,半年的现金缩水超70%,与此同时应收账款激增到127.58亿元,同比增长约126%,账上有钱少、应收多、短期有息负债虽微降,但总体流动性压力极大,这种“账面热闹、口袋冷冷”的状态,才是真正让市场紧张的地方。
我在一次经销商群里录了段小对话,原话不长:一个区域经理问,“总部发的价有优势,但客户问财务稳不稳,我们怎么答?”另一个沉默了半拍,说,“实话能说就说,但人家问的是不是现在”。这句不完美的对答,暴露了消费者信心层面真实的裂缝。
厂家的应对并非没有动作,技术投放、换电网络、Model周期更新,表面上忙碌,但换电模式的重资本投入,加上中低端车型放量的策略,让资本回收周期变长,这里有个隐含的悖论——更快交付需要更多前端投入,而更多投入又压缩了短期利润,形成了“越卖越亏、越亏越缺钱”的恶性循环。
对手在动作,市场也在变,细分市场里竞争格局严峻——在大6座纯电SUV一带,问界M8、理想i8、特斯拉的替代车型都已扎牢阵地,华为与小米的入场预期如影随形,蔚来在性价比战场上并不占绝对优势,换个说法,别家在围剿你擅长的场子,消费端的选择越来越碎片化。
有人会把焦点放到“品牌信心”上,CEO曾公然指出,有30%到40%的潜在客户因担心公司能否存续而放弃购买,换句话说,盈利不是唯一问题,信任也是稀缺资源,修复信任比一鼓作气卖出几万辆更难。
我把蔚来的财务表比作一个正在拔河的人,左手是销量增长、换电与车型矩阵扩张,右手是现金消耗、负债与毛利下滑,场外的投资者与购车人,像是围观的裁判,手里既有红旗也有黄牌,任何一个拉动都可能改变胜负方。
换电这个议题值得单拎出来聊,它是蔚来的差异化策略,也是成本深陷的源头之一,建设换电站、库存电池和运营维护都需要现金,这些投入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明确回报,所以对应收款激增和现金缩水的组合逻辑,是能解释的,而不是偶然。
市场上的声音也有分歧,有人看重技术堆栈、换电护城河,觉得这是长期护盘手段,另一些人更关注短期财务健康和单车利润,他们问:“一个还在持续亏损的车企,靠降价拿市场真的划得来吗?”——这个问题没有立即答案,但会决定未来资本愿不愿意继续掏钱。
到这里,情境更清晰了:蔚来在交付体量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代价是客单价和毛利的退让,企业通过股权和配售暂时缓解了流动性,但负债率高、现金池萎缩、应收暴增,短期去杠杆的空间有限,外部竞争又在蚕食高端溢价。
给一个留白与悬念——如果四季度蔚来真的把产能推上去,销量冲到目标,单车售价继续承压但总体营收改善,资本市场算术题可能能暂时算活,反之,现金消耗速度与市场信心的双重下滑,会放大风险;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
不是盖棺定论,而是观察点:2025年下半年的产能兑现、三季度到四季度的单车客单价曲线、以及现金流补充速度,将共同决定蔚来是能把“复苏”写成故事,还是又一次被市场证明“复苏只是局部繁荣”的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