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车界风云再起,一场关于“巨头落日”的预言,似乎正在慕尼黑的车展上悄然上演。
曾几何时,奔驰、宝马、奥迪——这三个闪耀的字母,是中国豪华汽车市场的绝对王者,它们的光芒,足以掩盖一切后来者。
彼时,在国内,“BBA”是身份与品位的代名词,销量与品牌价值遥遥领先,连第二梯队的诸如沃尔沃、凯迪拉克、雷克萨斯等,也难以望其项背。
然而,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新能源的浪潮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而来,中文名字的电动车,正以一种令人惊叹的姿态,重塑着全球汽车行业的版图。
曾几何时,我们谈论汽车,总离不开德系三巨头的精湛工艺和驾驶乐趣。
它们如同历史长河中巍峨的灯塔,指引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然而,当新能源的号角吹响,中国品牌,尤其是那些初创不久的新势力,却像是被赋予了神话般的生命力。
它们在动力输出的澎湃、电池技术的革新、智能驾驶的先锋、车机系统的流畅度,乃至内饰豪华感的营造上,都展现出一种“不讲道理”的进步速度。
即使是特斯拉,这个在电动车领域呼风唤雨的先行者,也让许多消费者对BBA的电动化产品产生了“审美疲劳”,甚至开始质疑其“豪华”的定义。
在许多人心中,BBA的电动车,似乎与过去那个以燃油车技术闻名的品牌,渐行渐远,其地位,已然不如曾经那个叱咤风云的“比亚迪油车”那般,稳居“杂牌车”的范畴之上。
因此,在即将拉开帷幕的慕尼黑车展上,作为这些百年老店的主场,它们不得不拿出压箱底的“绝活”,试图唤醒消费者们沉睡的记忆,证明自己依然是那个拥有顶级造车实力、值得信赖的豪华品牌。
但这一次,它们祭出的“大招”,却带着一股浓厚的“非主流”味道,仿佛是“失意才子”强作欢颜,试图在落日余晖中,再揽一把旧日的荣光。
首先登场的,是奔驰 GLC EV 版。
说实话,800V高压架构、空气悬架这些配置,对于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消费者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
奔驰此次的亮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视觉奇观”上。
官方发布的图片中,那前脸由942个发光点组成的格栅,声称能够自定义显示各种图案。
这创意,确实大胆。
可若是放在国内,能将前脸甚至整个车尾变成一块高分辨率的LED屏幕,展示动态影像的中国品牌,早已不是少数。
奔驰的这942个灯点,在见过“车身就是一块屏幕”的消费者眼中,可能更像是“古老的像素画”,而非“前沿的数字艺术”。
而其内饰,则更显“不拘一格”。
那块长达99.3厘米的贯穿式巨幕,将仪表盘、中控屏、副驾娱乐屏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一体化”的视觉冲击。
然而,这不禁让人想起曾几何时,市场上也出现过类似的“一体式大屏”设计,结果如何,如今已是“坟头草高一米”的典故。
奔驰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将经典的涡轮状出风口融入其中,试图为这块庞大的屏幕注入一丝“机械灵魂”的温度,让整体视觉更加协调。
但这是否能弥补设计上的“激进”与“大胆”,仍是未知数。
紧随其后的是宝马 iX3,这位与GLC EV正面交锋的对手。
对于它,我已是“无言以对”的境地。
抛开其配置的高低,抛开宝马那深入人心的蓝天白云标志,那前脸的“双肾”格栅,究竟是何用意?
“双肾”一直是宝马的灵魂所在,其经典的造型,早已深入人心。
为何此次要如此“变形”,变得如此“奇特”?
它让我想到了“司马迁《史记》”中对一些奇异事物的描述,总觉得少了些“本真”。
至于内饰,据说宝马此次也是“卧薪尝胆”,深入研究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新潮”设计,特别是那些让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的“远端屏幕”设计。
而方向盘,更是让人“脑洞大开”。
初见时,我还以为是方向盘旋转了180度,细看才发现,那竟是四轴对称的设计,上下完全一致。
见过两轴、三轴,这四轴的“创新”,我还是头一回领教。
这在进行复杂操控时,是否会增加辨识难度?
在侧方位停车、回正方向盘时,是否需要“再三思量”才能找到正确的操作角度?
这种“抽象派”的设计,更像是一种“哲学命题”,而非“驾驶工具”。
最后登场的是奥迪的纯电概念跑车 Concept C。
在见识了奔驰和宝马的“出格”之后,或许我们对“怪车”已有了心理准备。
但这奥迪,却再次刷新了我的认知。
若非其品牌标识,我几乎会将其误认为是由“无印良品”推出的产品。
那种极致的简约,那种“性冷淡”的设计风格,确实别具一格。
然而,这与我们印象中那个以“灯厂”之名,在光影间玩转科技与运动的奥迪,实在是“判若两人”。
它散发出的气息,更像是“古代文人”笔下的“遗世独立”,而非“现代都市”的“速度与激情”。
这几款车,与其说是BBA在慕尼黑车展上的“战书”,不如说是它们在新能源时代浪潮下的“迷茫”与“探索”。
它们试图以一种“出格”的方式,重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证明自己依然是那个“引领者”。
然而,这种“引领”,似乎更像是“误入歧途”的“盲人摸象”,未能真正触及到中国消费者内心深处的需求。
奔驰那块巨大的屏幕,确实带来了科技感,但国内消费者对于这种“一体化”屏幕的接受度,加上过往一些“尝鲜者”的“黯然离场”,其市场潜力依然存疑。
宝马那“四轴”方向盘和“奇特”前脸,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仿佛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而非产品展示。
奥迪Concept C的设计,则让它与品牌过往的“科技感”与“运动感”渐行渐远,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而非一部“交通工具”。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审美的日新月异。
当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已经在智能化、舒适性、续航能力等方面,展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BBA们若仍固守旧念,或者采取这种“剑走偏锋”的策略,恐怕难以赢得未来。
它们需要的是更深刻的市场洞察,更贴近用户需求的创新,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突破”。
正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描绘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与自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正以一种“回归本真”的态度,专注于用户体验的提升。
而BBA们此次在慕尼黑的“表现”,更像是一种“困兽犹斗”,试图在不利的局面下,找回昔日的荣光。
“时代变了”,这句简单的话,却道出了汽车行业变革的本质。
当中国消费者,已经习惯了“智能网联”的便捷,“高效充电”的从容,以及“个性化定制”的乐趣,BBA们如果还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那将是一种“自掘坟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李煜”的词,或许能恰当地形容BBA们此刻的心境。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它们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次慕尼黑车展上的“怪车”,不过是这场挑战的缩影。
未来的汽车市场,将属于那些真正理解消费者、敢于创新、并能与时俱进的品牌。
BBA们,想要继续书写辉煌,就必须找准方向,否则,只能在“时代的车轮”下,渐行渐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