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一看就有点玄学的味道。85度电池包,居然只有116毫米厚?我第一反应是,哎呦,这么薄能装下多少电?书厚一点都差不多,结果居然还能跑远路,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可是你薄就意味着热管理和安全的问题。电池安全这块,还是得扎扎实实的,这么薄的电池包,不会在高速下爆炸做成电影场面的场面吧?蔚来敢死磕自己设计,说明他们心里有谱。
再说到把电芯交给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这就像请厨师做菜,自己只打理摆盘。大牌货能保证芯片质量,但不代表他们就没有套路。其实两边交叉合作,可能是为了技术风险分散?还是降本?反正挺聪明,但降低了自主控制。你说,电芯这块交出去,自己死磕电池包设计,究竟是为了轻还是为了好玩?我倒觉得,两者都算在里头,毕竟,家庭SUV要轻还能装东西,不是说说而已。
440公斤,具体轻了多少?让我想起我那辆老汉哈弗,差不多也是那个重量级。对比同级别,少了一袋米,这是实实在在的用料节省?更低的地台,孩子上车更方便,确实不错。问题是,这个低会不会牺牲一部分乘坐空间?你试过坐在家用SUV里,腿都快放到肚子里?要不是为了年轻家庭实用,这么薄的电池包也挺诱人。
提到193Wh/kg的能量密度,那听起来在实验室里像个数字炫耀,其实放在真正的车里是不是就更能跑远点?嗯,数字背后,还是要看实际效能。你说,多跑几十公里,秒懂。重点在于,能量密度提高了,电池包变得更薄,车身更轻,续航提升?还真是目标直指。
快充方面也挺有意思。3C快充有点标新立异的味道,可3400座换电站,倒是让加油变得像超市购物,三分钟搞定。跑长途的,谁还愿意反复排队?换电,确实挺便利的,但普及起来没那么容易。尤其在你我这里,像武汉、老家那样偏远点,小县城,200公里左右的距离,换电站真心少得可怜。你会感觉,是快充更方便还是换电?我挺迷的,反正都存在各自的局限。
而且,你提到电池壳体这么薄,安全性是不是就堪忧?这是个敏感点。薄,不代表安全。这得靠材料和设计,但毕竟,电池安全不容忽视。想想,现在车厂对热管理、低温性能都在压缩空间,难免有些折衷。蔚来这套路,看似在技术上没有革命性突破,但搅合个热管理放到换电站的方式,确实有点开脑洞的意思。
就算是组装电池,也没啥原创技术,合作、优化、技术堆叠,才能逐步突破瓶颈。你说,电芯组装技术高低、焊接工艺,这些都关系到安全和寿命。不同的技术路线,说明谁更看重效率和成本——毕竟,车族的痛点是真实存在的。
最后你说充电模块才是王者,我倒觉得也对。无论是快充还是换电,最核心还是效率和安全。电池包薄了,续航更长,但也得面对更多的安全校验。谁都想要速度快、距离远、安全稳。可这路,还得看谁走得顺,谁能平衡得好。
哎呀,说多了,思路都跑偏了。你说,下一步,是不是还会出现更极端的设计——比如电池没有封层,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这种勇气谁敢试?追求极限本身,也是一种勇气。还是别一不留神就变成推土机,安全才是硬道理。
总之啊,这种设计、技术,走的还是一种攻坚战——追求更轻、更远、更快、也更敢死。让人看得既羡慕又担心,毕竟,汽车毕竟不是实验室,安全第一,你说对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