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子,大家聊天可能都绕不开一个事儿,就是成都的那个国际车展。
很多人看完新闻都犯嘀咕:说好的“国际”车展,怎么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顶级豪车,像法拉利、兰博基尼、劳斯莱斯这些,一个都没来?
这展会的名字里还带着“国际”两个字,现在这么一看,是不是有点名不副实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咱们这边的市场不吸引人了,还是说这里头有别的原因?
咱们今天就像街坊邻居唠嗑一样,把这事儿从头到尾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首先,我们得想象一下车展现场那个情景。
往年你去逛车展,总有那么几个展馆是人挤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大家举着手机对着那些平时只能在电影里看到的超跑豪车一顿猛拍。
可今年,本来应该停着劳斯莱斯、法拉利的地方,却空荡荡的,这让不少满怀期待去看“神车”的观众扑了个空,心里难免有点失落。
这感觉,就像你准备好去看一场巨星云集的演唱会,结果发现主角都没来,光剩暖场嘉宾了。
但是,你可别急着下结论说这车展没看头了。
就在那些国际大牌缺席的同时,另一番景象却显得异常火爆。
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那叫一个气势如虹。
就拿比亚迪来说,人家直接包下了整整一个9号馆,连外面的大广场都成了他们的地盘,搭起了高大的门头,甚至把代表自家技术实力的“专利墙”都从深圳总部搬到了成都。
这架势,明摆着是在告诉所有人:我们不仅有车,更有核心技术。
不光是比亚迪,刚拿到上市批准的奇瑞集团,也带着旗下好几个品牌,把5号馆变成了自家的主场。
长安汽车那边也差不多,把10号馆布置得像自己的品牌专场。
还有华为,虽然它自己不造车,但它联合几家车企搞的那个“鸿蒙智行”,一口气展出了好几款新车,声势一点不比那些包馆的集团小。
一边是国际超豪华品牌的集体沉默,一边是中国品牌的集体狂欢,这个鲜明的对比,恐怕是今年车展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那些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豪车品牌,会集体缺席这么一个重要的车展呢?
难道是成都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消费能力下降了?
这可就说反了。
你要知道,成都是全国有名的奢侈品消费重镇,那些国际顶级的服装、包包品牌,在成都开店都是抢着来,全球高管都得亲自飞过来捧场。
在买豪车这件事上,成都人的实力也从来不容小觑,豪华车销量常年排在全国前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数据显示,光是今年前七个月,成都就卖掉了超过十二万辆豪华车,购买力强得很。
既然不差钱,那为什么不来呢?
其实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也很现实:现在的钱不好赚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办一场大型车展,那开销是相当惊人的。
光是租场地的费用就是一大笔钱,再加上展台设计搭建、水电网络、请工作人员和模特,里里外外算下来,没个几千万甚至上亿根本下不来。
在过去车市红火、利润丰厚的时候,这点钱对大品牌来说不算什么,是必要的品牌宣传。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从去年开始,车市的价格战打得那叫一个惨烈,从特斯拉带头降价开始,几乎所有品牌都被卷了进来。
以前说“汽车利润比刀片还薄”可能是句玩笑话,现在却成了实实在在的写照。
根据行业数据分析,整个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已经降到了3.D%左右的低水平。
这意味着,卖一台几十万的车,车企自己可能就赚个万把块钱,很多时候甚至是在亏本赚吆喝。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花大价钱参加一个车展,对于那些一年本身就卖不了太多台的超豪华品牌来说,就成了一笔不划算的买卖。
他们更倾向于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搞一些小范围的、更精准的私人品鉴会,直接邀请潜在的富豪客户来体验,效果可能比在车展上被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围观要好得多。
所以,他们不来,不是瞧不起我们,而是一种更精明的商业决策。
好了,说到这,可能有人会觉得,那没有了这些顶级大牌撑场面,成都车展是不是就“掉价”了,国际影响力是不是就下降了?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只看到了表面。
实际上,一个时代的落幕,往往也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那些国际超豪华品牌留下的空白,恰恰给了我们中国品牌一个绝佳的展示舞台。
你发现没有,劳斯莱斯虽然没来,但展台上出现了被很多人称为“中国劳斯莱斯”的车型。
比如红旗品牌推出的顶级车型“金葵花国耀”,预售价超过一百六十万,无论是设计、用料还是气场,都毫不掩饰地对标顶级豪华。
还有极氪品牌的一款高端MPV,那个霸气的前脸格栅,被网友们津津乐道,说它有“帕特农神庙”的气势。
虽然它的价格远不及劳斯莱斯,但发布后短时间内就收获了数万张订单,这说明市场对于中国品牌向上冲击高端,是抱有极大的热情和认可的。
同样,迈巴赫没来,但华为和江淮合作推出的百万级新车,也在展台上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上市不久就订单过万。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不就是“平替”吗?
这话有一定道理,毕竟品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是一天就能建立起来的。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这背后所代表的一种趋势和自信。
过去几十年,我们一直在追赶、在学习国外的汽车技术。
而现在,借助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浪潮,中国汽车工业终于迎来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我们不仅能造出质量可靠、价格实惠的家用车,也开始有能力去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符合新时代消费者需求的豪华车。
这种豪华,可能不完全是传统的真皮、实木,更多的是体现在领先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和创新的用户体验上。
当我们的产品在这些方面做到世界领先时,我们就在重新定义“豪华”。
当然,车展上也不是只有中国品牌在唱独角戏。
那些没有缺席的合资品牌,比如日产、大众、丰田、别克等,他们也都在努力适应市场的变化。
他们带来了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的新能源车型,或者在现有优势产品上进行深度转型。
他们很清楚,如果再不拿出点真东西,不跟上中国市场的节奏,就真的要被边缘化了。
这场在中国土地上展开的激烈竞争,本身就是一场国际水平的较量。
所以,最后我们再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一个缺少了部分国际大牌的车展,还“国际”吗?
我想,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看待“国际”这两个字了。
在过去,我们觉得“国际化”就是把国外的品牌、技术请进来,来得越多,就越有面子,越显得我们与国际接轨。
而今天,真正的“国际化”,是我们的品牌、我们的技术、我们的标准能够走出去,能够影响世界。
当比亚迪的电动车在欧洲、东南亚卖得风生水起,当全世界的汽车巨头都在研究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和市场策略时,我们自己家门口的车展,展示的正是这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最前沿。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车,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和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车展,比任何时候都更具“国际”分量。
因为,我们自己,正在成为国际舞台的中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