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睡醒一觉了,还没轮到。”
京哈高速凌海服务区,凌晨,大喇叭里机械地喊着“54号、55号”,那感觉特魔幻,不像是在给车充电,倒像是在什么热门餐厅门口排队等位。旁边大哥靠着车门,一脸生无可恋地刷着手机,他就是那个倒霉的60多号。这场景,跟几个礼拜前,在市区里开着车、看着油价上涨新闻偷着乐的自己,简直是两个世界。
那时候觉得电车真香。每天通勤五十公里,电费便宜得跟白捡似的,每公里才一毛钱左右,再也不用算计着油价过日子。绿牌一挂,畅通无阻,压根不用理会什么限号。那种掌控感,那种从传统能源束缚里解脱出来的快感,确实让人有点上头。谁能想到,这份城市里的体面和从容,一上高速,就被打回原形,甚至还不如。
油车加油,就算排队,也就是一根烟的功夫,几分钟就完事。搁这儿呢,快充最快也得半个多钟头,一旦前面排上几辆车,那等待时间就不是简单的加法了,而是指数级的绝望。国庆期间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高速服务区充电桩都是满负荷运转,这数字背后,是多少个被困在原地,走也不是、留也不是的家庭。
更让人憋屈的,还不是单纯的等。是那种标称120kW的“快充桩”,实际插上车一看,功率慢悠悠爬到60kW就上不去了,快充活生生变成了慢充。还有些车主,开着400V平台的车,心安理得地占着800V的超快充桩,让后面真正需要的人干瞪眼。这种资源上的错配和浪费,比充电桩数量不足本身更让人火大。
当然,总有聪明人。有老司机就说了,别死磕高速服务区啊。现在高速节假日免费,排队太长就近下高速,旁边县城或者市区里找个公共充电站,喝杯咖啡的功夫可能就充上了,不比在这儿耗着强?这招确实聪明,但也挺讽刺的不是吗?买新能源车是为了方便和效率,结果到头来,为了保证这份效率,还得先选择绕路和“不方便”。
这背后的大实话,其实谁都懂。山东、江苏有些地方已经在升级充电桩了,功率从60kW提到80kW,上海甚至搞出了智能移动充电机器人,听着都挺高级。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的充电桩数量都快1670万个了,同比增长超过50%。可这些光鲜的数据,一到国庆、春节这种极端高峰期,就显得有点脆弱。毕竟,那些服务区的充电桩,一年里可能有350天都是闲置的,维护成本摆在那,指望它们随时应对井喷式的需求,确实有点难。
所以,开电车跑长途,某种程度上成了一场对车主规划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甚至生存能力的综合考验。出发前电量是不是充满?路上哪个服务区有液冷超充桩?万一堵车或者天冷开空调,续航里程突然“跳水”怎么办?这些问题,在买车的时候可能没想那么细,但只要经历过一次高速“被困”,就全明白了。
将车速控制在90-100km/h,动能回收调到最高,电量告急时关掉空调,像个苦行僧一样在最右侧车道龟速前行……这些所谓的“自救术”,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妥协。一种用驾驶体验的降级,去弥补基础设施短板的无奈之举。
至于那些还在服务区排着大长队的人,估计心里想的都一样:明年这长假,还开电车出来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