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有一家公司,旗下竟然有十四个品牌,听着挺厉害吧,可它最近陷入了不小的风波。这家公司叫做Stellantis集团,成立于2021年,由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的品牌组成。十四个品牌凑一桌的场景,咋听以为很给力,但,故事没那么简单。
先讲个小插曲。你知道前段时间这家公司的前执行长Carlos Tavares出了本书吗?他一语点破了企业的现状——他认为,“瓦解”是Stellantis的潜在危机。听到这儿,我心里咯噔一声,是车卖不动了,还是出了什么新问题?
咱先从头捋一捋。Stellantis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两个集团的“合体”:一个是欧洲的PSA(标致雪铁龙),另一个是美国的FCA(菲亚特克莱斯勒)。FCA比较特殊,原本是意大利的菲亚特和美国克莱斯勒重组出来的公司。一整个Stellantis就是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品牌的大拼盘。
说到这,你是不是能猜到,这种跨国组合,看似很风光,其实问题多得很。各国文化差异,各自企业的传统不一样,难道能真的凑齐一桌“意气风发”的牌局?我再给你讲点内幕消息。
Tavares确实不是个安分的执行长,他上任后针对公司低迷的欧洲市场,采取了“降本增效”的策略,把生产和研发基地转移到像摩洛哥这样成本更低的国家。本以为这是条捷径,可效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摩洛哥的确便宜,但不同地区的不满也随之来了,尤其是意大利。当地工会的人差点气得拍桌子,声称这种做法让他们的就业状况恶化了。内部的一些高管也对Tavares的管理方式逐渐失去了耐性,毕竟把公司像件生意来做,很多人是不乐意的。
换人再试试呗。Tavares辞职走人,新上任的执行长Antonio Filosa接了班。这小子有点不一样,他的目标不在欧洲市场了,而是把眼光转向了美国。原因其实不难理解,Stellantis旗下不少品牌是美国的,比如Chrysler、Jeep、Dodge这些响当当的名字。美国对自家品牌的保护主义也,让Filosa觉得集团大可以往北美发展,跟着美国政府的关税策略走嘛,投资美国,抱住这个“靠得住的大腿”。
Filosa还真雷厉风行,宣布拿100亿美元投资美国市场,简直摆出“一条道跑到黑”的架势。可这下,可安稳不下来了。美国政坛有人琢磨,把Chrysler、Jeep这些好招牌独立出来,变回纯美国企业。你琢磨琢磨,这不是直接“拆家”吗?一拆,欧洲和意大利那些品牌就更成边缘化了。法国和意大利的工会,开始焦虑了,这不是要放弃欧洲的存在感?他们的担忧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你怎么看呢?这局势正应了Tavares在新书里说的话,他觉得集团很可能走向北美和欧洲业务的彻底分开。听着有点像离婚协议吧?或许管理层都清楚,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交织的漩涡中生存,分家或许是结果,但绝不是终点。
其实抛开这些,还藏着另一个问题——中国电动车的崛起。电动车市场上,欧洲的传统制造商已经受到极大冲击。这不只是Stellantis遇到的麻烦,就连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和奥迪这些巨头,也都被紧追不放。中国的电动车技术、产品性价比目前占了优势,连外媒都说,中国品牌能让世界汽车市场重新洗牌。Stellantis这边呢?它旗下的品牌普遍在电动车领域起步较晚,研发投入也不够,显然落后于中国对手。未来要怎么接过市场这张考卷,真的很棘手。
到这里,我心里其实已经有个模糊的答案。看似全球化背景下搞跨国拼盘,大而全的玩法不一定是好事。尤其是车企这种行业,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粉丝群体,甚至文化烙印。要让十四个品牌微妙平衡,不是谁说干就干的,甚至“各自安好”都未必能实现。
这个问题,考验的还是企业内部处理矛盾的智慧。Stellantis接下来会怎么发展,是否会真的分裂,谁也不好下定论。不过有一点我能确定,全球化虽然是趋势,但根基和灵魂,才是制造业走得远的底气。希望能抓住这一点,否则,再大的品牌也可能风雨飘摇。
这场变局可能不是一家公司独有的剧本,谁能在这场全球汽车产业洗牌中保持稳健,可能也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得劲儿管理”。一场车企之间的较量,或许也是这个时代扭转方向的一个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