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把时间倒退个四五年,您要是手里攥着二三十万的预算想买辆车,那选择可真不少,而且很多人都会把目光投向那些听起来既有格调又不那么烂大街的二线豪华品牌。
比如,想买辆雷克萨斯ES,那可不光是钱的事儿,很多时候还得看销售的脸色,客气地问一句:“哥,能不加价吗?能早点提车吗?”那时候,开一辆凯迪拉克或者沃尔沃出门,也绝对算得上是品味和实力的象征,妥妥的中产精英范儿。
可谁能想到,这才几年功夫,整个汽车市场就跟换了人间一样。
如今您再去车展或者4S店里转一圈,会发现一个让人吃惊的现象:那些曾经高傲的二线豪华品牌,一个个都在用“跳楼价”甩卖,有些车型的价格甚至已经和我们自家的高配国产车差不多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一场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行业洗牌。
最近这大半年的销售数据,更是把这个现实问题血淋淋地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咱们先用数据说话,因为数字是最诚实的。
就拿曾经在中国市场被捧上神坛的雷克萨斯来说,它凭借着所谓的“工匠精神”和出色的质量口碑,一度创造了加价提车的市场神话,巅峰时期一年能卖出超过二十二万台。
但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已经下滑到了十八万台左右。
而进入2024年,情况急转直下,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前几个月雷克萨斯的单月销量同比出现了近乎腰斩的暴跌。
曾经需要加价两三万的ES车型,现在很多地方的裸车价已经跌破了三十万,甚至有传闻说低配车型优惠完能到二十五六万,还附送一大堆保养和装饰。
这让那些当初加价提车的车主情何以堪,感觉自己像是买在了珠穆朗玛峰的顶上。
再看看别的品牌,美系豪华的代表凯迪拉克,曾经以“洗浴王”的戏称和强劲的动力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其主力车型CT5,官方指导价接近三十万,可现在终端优惠动辄就是八九万,裸车价直接杀到了二十万出头的区间,这降价幅度,几乎是把品牌溢价给彻底砍掉了。
还有以安全为金字招牌的沃尔沃,虽然整体销量看着还算稳健,但也是建立在巨大优惠的基础上,S60、S90等主力轿车,优惠力度同样惊人,基本上是靠“以价换量”在苦苦维持市场份额。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二线豪华品牌,集体陷入了今天这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呢?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它们是遭受了一场来自“上”和“下”两个方向的无情夹击。
首先是来自“上”的降维打击。
这个“上”,指的就是汽车界的传统霸主——奔驰、宝马、奥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BA。
在过去,BBA的价格是有一道无形的门槛的,一辆奔驰C级或者宝马3系,落地价基本都在三十五万以上,这道价格鸿沟,恰恰给了二线豪华品牌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但是,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猛烈攻势,BBA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它们也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动加入了价格战。
您现在去看看市场,会发现二十多万买一辆奔驰C级、宝马3系或者奥迪A4L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更夸张的是它们的电动车,比如宝马i3和iX3,优惠后的价格甚至比很多同级别的国产新能源车还要便宜。
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直接的后果:一个消费者,如果他的预算是二十五万,以前他可能只能考虑凯迪拉克CT5或者沃尔沃S60,但现在他发现,自己努努力、踮踮脚,居然可以直接买到一台崭新的宝马或者奔驰。
在品牌光环的巨大吸引力面前,绝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BBA这一招“自降身价”,等于是直接抽掉了二线豪华品牌赖以生存的梯子,让它们原本“BBA平替”的定位变得毫无意义。
其次,也是更致命的,是来自“下”的颠覆性革命。
这个“下”,指的就是我们中国本土蓬勃发展起来的高端新能源品牌。
以理想、问界、蔚来、极氪为代表的“新势力”们,它们根本不按传统汽车的套路出牌,而是用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和科技理念,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做“豪华”。
在它们的语境里,豪华不再是简单的真皮座椅、实木贴片或者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车标。
真正的豪华,是无缝连接的智能生态,是聪明到可以和你对话的车机系统,是能在高速上帮你开车、在拥堵路段解放你双脚的智能驾驶辅助,是堪比IMAX影院的车载娱乐屏幕,是无微不至的用户服务体验。
我们可以做一个非常直观的对比。
同样是三十万元,你买一辆二线豪华品牌的燃油车,得到的可能是一个尺寸不大、反应迟钝的中控屏,导航要靠手机支架,语音助手基本等于“人工智障”。
而你用同样的钱,买一辆国产高端新能源车,你可能会得到一块比你家电视还清晰的高通8295芯片驱动的大联屏,一个能听懂你各种指令的智能语音助手,全车遍布摄像头和雷达,能实现从A点到B点的领航辅助驾驶。
周末带家人出游,孩子可以在后排用独立屏幕看动画片,妻子可以在副驾享受女王座驾,甚至车里还自带冰箱彩电大沙发。
这种体验上的巨大差异,对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消费者来说,是具有决定性吸引力的。
他们买车,不再是单纯地为了一个面子,一个牌子,而是真真切切地为了提升自己的出行生活品质。
在科技感和智能化这条赛道上,这些二线豪华品牌,无论是理念还是产品,都已经全面落后了。
在这场来自上下两个方向的夹击中,二线豪华品牌彻底迷失了。
论品牌号召力,它们比不过根基深厚的BBA;论科技创新和用户体验,它们又被中国新势力甩开了好几个身位。
这就形成了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销量下滑,只能降价求生;大幅降价又严重损害了品牌形象和保值率;品牌形象一差,消费者就更不愿意买,二手车商也不敢收,最终导致销量进一步下滑。
我们看到,现在买一辆二线豪华车,可能开上一年就要亏掉十万块,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这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几个汽车品牌的兴衰,更是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深刻变革。
中国的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理性,他们不再迷信洋品牌,而是更看重产品的实际价值和体验。
这场变革,是中国汽车工业强大的体现,也是中国市场成熟的标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