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可能很难想象,一枚微不足道的芯片,竟然能勒住一家全球汽车巨头的喉咙。德国的大众工厂,曾经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神经中枢,如今正在经历从高速运转到临时停摆的“断电”危机。而这场危机源于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它真的是一场无关中国的单纯技术事故吗?这背后又透露着怎样的国际博弈暗流?
大众汽车发布了一封内部信件,警告其沃尔夫斯堡工厂可能面临临时停产的风险。只需看信中提到的几个关键词,就能感受到危机的严重性:“芯片断供”“短时工作制”“动态变化的形势”。随即,大众宣布暂停高尔夫与途观的生产。而这一切的导火索竟然是一家荷兰芯片公司——安世半导体,宣布供应不畅!为什么由中国闻泰科技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芯片会突然断供?是纯粹的市场问题,还是牵扯到国际政治?大众虽表示已找到替代供应商,但芯片供应这件事远比表面复杂。
危机追溯至2025年9月,荷兰政府在美国压力下接管了安世半导体。据称“知识产权问题”成了直接理由,而中国政府随后宣布禁止安世半导体出口本土生产的芯片,作为应对措施。这种较劲显然不是两家公司之间的争端,而是科技战的延续——一场交织着美国、欧洲、中国多方博弈的科技竞赛。而大众汽车的芯片问题无疑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从国内到国际,民众对这件事的讨论也各有观点。德国媒体一方面谴责中美贸易摩擦的连带影响,另一方面则不免批评大众本身的供应链管理失误:为何一家世界级巨头会对二级供应链如此缺乏掌控力?大众的短时工作制引发了德国工人群体的不安。“以前觉得铁饭碗,现在真是寒了心。”一位沃尔夫斯堡的员工在论坛上说道,中国网友则打趣:“芯片决定汽车,京东快递也可以停摆全球。”
问题看似找到了解决方案——一家替代供应商应急补充芯片缺口,但全球供应链的逻辑从未如此简单。这些替代芯片能否与大众现有的组件相匹配还存在巨大疑问,毕竟每家芯片厂商的产品规格和标准都有所不同。即便组件匹配,需要测试认证,时间根本来不及。采购到位后,还得解决运输、海关、生产等多重难题。德国的全面复产,还得等几个月甚至半年。而中国市场的表现对大众来说更不容乐观。大众提出“在中国,为中国”的策略,试图通过与小鹏汽车合资与中国品牌竞争。但目前为止,大众安徽的电动化车型销量表现惨淡。大众CEO Oliver Blume提出的“金标大众”策略,因产品续航差、价格高,直接劝退了核心消费者。看似在挽救,实则是一个“假性平静”的深坑。
打击还不止于此。一场更加全面的危机却悄然而至。停止生产的不只是沃尔夫斯堡工厂,根据最新消息,大众遍布全德的几座工厂都可能受到“芯片波及”。不仅是高尔夫车型,途观、Touran和Tayron也在逐步停产。这就意味着,大众的销售主力产品几乎遭到全面封锁。而这种全德停摆的状态还可能扩散至大众海外工厂,形成“全球断流”。问题的根本并不只是芯片供应危机,大众的电动化转型陷入僵局也加剧了这场风波。坊间还有一更让人惊讶的消息:大众汽车部门净现金流已经从正数掉到了负14亿欧元,这对于一家行业龙头来说无疑是一个“财务暴雷信号”。全球科技战在芯片上打响,而大众汽车夹在进退维谷的局面里,陷入了既无韧性又难翻身的境地。不少德国企业呼吁政府“自立芯片”,但在政治与资金多重牵制下,目前的解决方案仍充满不确定性。
从芯片危机到全面的生产缩减,德国汽车行业的短期影响只是冰山一角。就像一个缓慢扩展的涟漪,这场危机恐怕会直接波及整条供应链。从生产零件到终端销售的物流企业,甚至关系到整个汽车行业的上下游。这其中包括数万工人、1200多家二级供应商,乃至许多第三产业。而大众寻找短期和长期的双向解决方案显得很“吃力不讨好”。短时间内寻找芯片替代商,已经曝光出其行动力的不足;长期依赖中国市场,却难化解本地民众对其电动化车型的不满情绪。有人指出欧洲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依赖正在逐步加深,是否会反制中国品牌还是未知数。而大众内部一些高级别人员还暗示此危机可能诱发裁员潮。这些分歧,以及此后应对措施带来的意外阻碍,进一步加大了事件的复杂性。看上去明面上的停产问题“逐渐平静”,但各方认为新风险的酝酿已经逼近。
一枚不起眼的芯片,掀开了大众供应链长期薄弱的盖子。从“全球巨轮”到如今的停摆噩梦,这不是偶然,更像一个预警: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环境中,传统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益生产”正逐步暴露风险。与其称大众是受害者,不如说它是供应链全球化时代被冲击的一例典型。大众自己也并非全身“清白”。忙于转型升级的它,在芯片问题上显然缺乏韧性思维。对中国市场的“表面讨好”,也无法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现在芯片是问题,不知道下一次又会是什么?
你觉得,大众短时的停产危机真的是资本市场的博弈原因,还是全球供应链的必然漏洞?中国品牌在国际新能源车领域崛起是好消息,但传统车企又该如何应对,守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全球贸易的每局棋都下在焦点,与其被动挨打,我们能否学会主动拆招?分享你的观点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