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创新是个比赛,雪佛兰早在13年前就开了挂,把“中门”先装上了车,结果同行都还在排队检票,仿佛一群只会争抢鸡蛋的老母鸡,突然在鸡窝里遇到一颗鸵鸟蛋,既又大又怪。你别说,这鸵鸟蛋还真的孵出了点东西,小众归小众,却活得比大多数靠模仿、瞎凑热闹的产品还要坚挺。雪佛兰这次真是给自己造了个“别人家的孩子”,让所有同龄人都眼红到掉牙。
但让我们把时间机器调回那个老掉牙的年代。彼时的汽车市场像理发店永远只知道剪三毛头,各大厂商玩来玩去还是老三板斧:你多加点Chrome,我多点科技配置,大家各自表演,但都不敢伸出一个指头去搅合汽车这锅老汤。厂商们说自己在搞“创新”,实则都在创新不敢的程度上下绯药,混个概念。然后,雪佛兰就像憋了五天没放屁的理想主义小伙,终于“噗”地一声放出来——Avalanche。
Avalanche这名字,也极有寓意。它不是一个温顺的小浪花,而是一场山崩地裂,豆腐脑里加了钢钉。你要SUV?它可以给你六座一个都不少。你要皮卡?中门一放,就是长床皮卡,平时装点人礼拜天装一台摩托,或者把丈母娘和她的两百斤包袱一起扔后面,载重也不费事。五分钟,SUV变皮卡。你说是不是像甲方突然要求PPT一分钟变AE视频?Avalanche都能给你解决。
2001年刚登场时,这家伙是基于雪佛兰Suburban的底子,又兼得Silverado的皮卡属性,最妙的就是那个魔法中门(midgate)。你看那些营销文案,夸它能“随时切换人生场景”,其实更多是夸一句:“能装,真能装。” 当年它的货箱尺寸一下子伸到两米多,买皮卡的老哥都哭了,这下藏起小三那是杠杠的,风雨无阻谁都找不到。皮卡界一向讲究粗大长,这下倒好,Avalanche竖起这面“中门”大旗,隔壁福特、本田只能眼巴巴像看班花出嫁似的,心里不是滋味。
说岳飞背上刺字是怕他造反,这Avalanche的塑料包皮倒像是怕自己太帅,特地给自己穿了层丑衣裳。车壳子全是灰色塑料,远远看上去跟剪坏了头发的钢铁侠似的,难怪后来有车主嫌弃:像穿了五十年军大衣的老硬汉。雪佛兰也觉出不对劲,赶紧在2003年给它做了美容,去掉满身塑料壳,但你没法去掉它心里的“我很特别”,这种气质,不是后期能抹掉的。
其实这货红过,销量一年接近10万台,考验了美国人民的“包容力”。你看冒险家喜欢它,多功能多便捷,带娃带狗带拖拉机都行;家庭主妇喜欢它,买菜顺带可以把邻居家的大黄狗一起塞进后厢;商人更喜欢它,开出去拉货三天,回头还能装个沙发带回家,一车多用,正好省下买第二台的“智商税”。甚至豪车品牌凯迪拉克也坐不住,照搬中门设计做了Cascade EXT,把皮卡玩成了奢侈品,售价贵到让你明白“创新也是可以被豪车收割的韭菜。”
但美国人很快发现,创新有代价——这玩意儿后期残值竟然比某些精装PPT还坚挺。2013年雪佛兰静悄悄地停了雪崩系列,连“黑钻”特别版都搞了,仿佛给老产品盖一块墓碑,一边哭着一边收费。因为什么?因为SUV和皮卡之间的“墙头草”太难做了:皮卡党嫌它娇气,SUV党嫌它太铁汉,市场就像中年男人的梦想,差一点就实现,结果又差了一点就永远实现不了。雪佛兰也许发明的不只是中门,更是一种“活在夹缝”的悲剧。
但创新的基因是骗不了的。Avalanche死了,但它的“中门”还在银色多兰多(Silverado)EV上重现,60/40分割设计,你想怎么折就怎么折,像老玩家的键盘快捷键,左边折手机,右边折平板。现在货箱能伸近11英尺,后排还能坐人,去宜家拉十个柜子都不怕被夸“没朋友”。同一时期,GMC悍马EV也想山寨这招,工程师们想了又想,最后算了——成本太高,“中门”又一次被现实狠狠拍头,“你不是主角,别凑热闹”。
Avalanche的精神却还在涌动。你看如今的电动皮卡一个劲地往中门设计靠,特斯拉Cybertruck也在讨论货箱里开个通道装电池,Rivian则玩更高级的齿轮箱,多功能空间又要纳入公务员编制。说到底,他们都在抄雪佛兰的作业,Avalanche成了被模仿最多的小众先锋,做了个“死话题”却活成了后浪大哥。
但说到这儿,其实Avalanche更像你楼下的那家复古理发店,老板不务正业总琢磨着发明新发型,最后你理完还得自己带帽子。创新多半都是这个下场,尤其是中门设计:用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全村最酷的仔,不用的时候就是油腻又多余的鸡肋——想拿去炖还炖不烂。雪佛兰其实就是想站在历史门槛的缝隙里,偷看下一个故事会——可惜门槛总被自己的体重压塌。
Avalanche的遗产其实说起来也怪尴尬,就像你小学时被逼学的小提琴,家长说“以后有用”,现在只会在KTV里拉三句《凉凉》。中门概念一度被觉得“超越时代”,但实际你回头看,无非是市场习惯太慢,消费者还想用副驾驶放矿泉水瓶,没空折腾皮卡货箱。等到如今电动皮卡大爆发,各种生活方式明星、网红CEO纷纷追捧多功能“中门”,你才发现Avalanche其实早就懂了路子,只是当年赶上饭点太早,食客还在睡觉。
其实造个中门到底难不难?工程师们说不难,老板说太贵,市场说太折腾。汽车行业总问,为什么每次有新点子,都是老产品先试,最后被市场活埋,然后某天资本主义又给它挖出来穿上新衣服“再活一次”。本质上是消费者越来越贪心,既要舒适又要能装,还要价格便宜还要不出故障。Avalanche以前想“一车两用”,结果发现市场要“一车四用”,最后还是被“多而不精”拖垮了流量。
等到现在你看Silverado EV、中高端的Sierra EV Denali Edition 1,中门设计都快成了“不装不潮”的标配。Avalanche变成了“美式创新”的小小墓碑,别人都是致敬先烈,只有中国网友用来“致敬失望”。你以为这是汽车进化,其实更像是资本轮回,几代产品都是“此中门只应天上有”,用在地上嘛,总让你觉得一脚踏空。车企笑着进步,我们笑着买单,最后只能留下一句老生常谈:你死了不代表你没活过,市场不停,创新照旧,只是轮到别人吹牛了。
细想Avalanche的命运,像极了那些倔强的理想主义选手,不甘人后,偏偏一腔热血喂了市场铁板豆腐。它的中门依然在人们心头泛起波澜,只是你问路人:“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多数人还是挠头,然后狠狠拍你一句:“创新就是别玩太真!”但雪佛兰还在笑,毕竟对于这个品牌来说,能被后人模仿也是一种“胜利的失败”。有些创新注定要失败,但也注定要成为行业的段子和编程里的注释;就像我们嘴上说没用,转头却还在等什么时候能再见到这么脑洞大开的设计。
于是,Avalanche成为了汽车圈里最黑色幽默的传奇——开得出去拉得回来,皮卡和SUV的合体怪物,市场要它的时候它是救世主,不要的时候又成了冷门教材。人生如车,创新如中门,想往哪边开看的是命,不是方向盘。而历史的进程,永远都像Avalanche的货厢——你以为装满了,其实还有一扇门没打开。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