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卡尔曼国王(Karlmann King),我先翻了下自己几年笔记,发现这车确实挺奇葩。起售价1200万,全球限量12台,听着就像某个土豪富二代的私人玩具。防弹版能装甲,这倒是说上话了,毕竟放在城市里也能给人安全感。按理说,国产品牌要做到这样级别,应该没人怀疑技术,也没人叫嚣中国制造的豪车可以比肩劳斯莱斯,但细看有趣事一堆。
比如这个名字—Karlmann King,是咋来的我也没深究过,反正很国外。有人跟我说,这跟出自清华学子的阿尔特汽车有关,定位超级SUV,我咕哝了一句:清华学子?真能整出个1200万——事实证明,光靠顶尖人才是不够的,毕竟车企背后得有钱。也有人半开玩笑讲,估计名字是为了卖海淘感吧,毕竟国内豪车起个老祖宗名字没人吃得开。这话听着刺耳,却反映了不少人的心声。
实操来说,卡尔曼国王这车的确牛。那钻石切割式多面体外观,紫色水晶装饰,还有装甲三门布局,怎么看都像隐形战斗机。我有位朋友,在豪车4S店干销售,听他说了一句,这车连进展厅都得预约,省得拆得乱七八糟。原因是,装甲和防弹相关材料供应链的稀缺度一级高,涉及军工级别配件,定制率和维修复杂度吓坏一片一线技师。
我之前夸它豪华内饰,有星钻宇宙主题,4K电视、红酒柜、鹿皮座椅,都不是浮夸的钱堆出来的,是真投入。说到星钻,其实是形状装饰品模仿星星钻石状挂件,加上微微LED星空照明,营造点神秘,让装甲车不显冷冰冰。像这样高端内饰,每台车人工时至少6000小时,我听说过的一个类似牌子工厂,单车底料成本就能接近500万了。限量12台,成本都上亿,随便加点利润,定价才合理。
我要说一句,这车实用性让人怀疑。防弹固然酷,但除了装甲和超跑级别动力外,平时开街上堵车,操控跟运动感压根没法比肩主流豪华SUV。相比同价位的劳斯莱斯库里南,卡尔曼国王给人的感觉更像玩具。去4S店自己开过豪华SUV的朋友直言,库里南坐起来舒服、安静,还能上山下水,这车感觉就是用来吓人的。这评论没掺水,只是我听来的。
然后聊点供应链逻辑。其实把装甲和钻石级饰面做出来,用个生活比喻就是做蛋糕时每一步的食材都得限量调配,配比稍有偏差就能全盘皆输。汽车研发是复杂流程,动辄十几页工艺指导书,任何供应商一个环节没衔接上,都可能导致交期推迟几个月,甚至重返设计阶段。卡尔曼国王说是纯手工打造,但这纯手工背后,是无数次的方案博弈和上游供应链谈判。不是一两个人想当然能搞定的。
可想而知,拿着这份爱与欲望,国内市场上到底有几个人敢下手买?一位修理工随口说了句,这玩意儿开去修理厂,怕让人见笑,拆开比赛车还头疼。于是我算了算1000多万买辆车的维护成本不是小数目,一个月修理费用动不动十几万,这可是一笔感性又理性的赌注。
顺带吐槽一句,比亚迪那个全球限量30台的仰望U9X,起售价是纯电豪车区间,比卡尔曼便宜多了,甚至一线城市能路试见两辆。有人跟我聊过,听说卡尔曼卖得没仰望好。这话先不表,毕竟定位差距无论如何卡尔曼更像土豪的科技梦。但市场反馈和实际产销量,体现的还是品牌认知和客户信心差异。
我也有时候会想,为什么中国制造的豪车非得用洋名字,拿出来秀实力,却放弃传统文化内涵?这段先按下不表。倒是好奇,有没有哪个有钱有品位的土豪,愿意花大钱定制一辆既有中国元素,又不油腻的超级硬派SUV?这车能让炫富变成有文化的事儿么?
顺着这个思路,我稍微翻找了些国内豪车市场资料,发现同价位豪华SUV动辄百公里油耗超过20L(这里体感部分),而卡尔曼国王哪怕装甲车,也宣称搭载了接近8.0L V10发动机,油耗控制部分得靠车重和动力匹配。粗略心算,跑个百公里,油钱至少几千元。这点和日系同级燃油车差距明显,反映了豪车没那么环保也不实用,买来就别想省钱。
对话插曲——有次和卖新车的朋友聊天,他瞄了眼卡尔曼的照片,正常用车来讲,这车几乎是艺术品,开出去路人都看傻了,但年轻人不买,毕竟性价比碎成渣。我也怀疑这话不完全对,毕竟有一部分土豪买进来玩,有没有后续维保他们悄悄就好。
那卡尔曼有没有未来?供应链稳定了,研发成本下降了,更多富豪想尝试本土豪车品牌了,会不会像国产高端手机当初一样,从‘有名无实’到‘真香时刻’?我这种猜测没细想过,但市场热度倒是有点意思。
最后提个问题:如果你手头收入能买辆卡尔曼国王,你会把它当成移动的艺术品,还是硬派的防弹座驾?这车有风格没错,能买的人少得可怜,但它愿意在细节上花这么多心思,算不算国产豪车的一个新高度?(这回头咱们再聊聊国产豪车的未来可能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