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海豹EV卖得不好也是事实,海洋网拯救计划也来了,张总一连发布三个调查问卷,都是有关于改款问题。网友们也积极参与,可谓是道出了海豹EV销量不佳的真正原因:产品力不足,价格还偏高。
网友们的意见大致是:保留现在的设计语言,做精细化的升级。外观方面要改尾翼,用上碳纤维。内饰方面要配抬头显,座椅得用防麂皮运动座椅。实际上,还有更多升级的方向。但是基本都算是精细化提升,不是彻底的改变。
可以说,海豹EV还有拯救的价值。这还是基于海豹EV本身底子很好,还有美学的设计语言还是被大多数用户认可,其作为全新e平台3.0+CTB车身一体化打造,加上“八合一”电动驱动系统,产品力还算对得起“轿跑颜值担当”的名头的。
但是,“叫好不叫座”背后,最明显的就是单月销量不足1000台。再加上“海豹+数字”的SKU推出,IP被进一步弱化:到底是豪华轿跑,还是10万元级别普及型轿车?纯电运动的属性到底瞄准的是什么人群?
说实话,2025 款海豹 EV 升级的也不少:外观延续低趴车头、溜背车身、无框车门的轿跑基因,新增瞭望塔式激光雷达,科技感拉满;配置补齐短板,全系标配 800V 高压平台(30-80% 充电 20 分钟),搭载支持自动变道、上下匝道的 DiPilot 高阶智驾,再加上云辇 - C 智能阻尼系统,行驶质感显著提升。
但是,销量其实说明了一切。作为Model 3、小米SU7、极氪001的竞品,其运动和赛道元素还远远不够。加上价格与海豹IP系列中产品难以区分,所以让用户选择也存在障碍:我为什么要花17.58 万元至23.98 万元买这个车。续航、动力和快充规格不如自家兄弟车型,更不要说与竞品相比了。
但是,单纯在动力、续航、快充方面提升其实也很难突破,汉EV、汉L EV的销量就是一个例子。
因此,笔者认为,海豹EV需要提升自己的IP形象。第一,要把海豹IP下面的车型进行区分,顶着“海豹EV”的SKU,又容易与“海豹06EV”混淆的名字,是到改的时候了。改为叫“海豹S”,或者“海豹01”、“海豹王”、“虎鲸EV”都是都可以考虑。
第二,兆瓦闪充,双电机后驱,千伏平台,二代刀片、高放电倍率,该给的全都给上。也好让王朝网那边看看,到底是他们没把汉L卖好,还是本身定位就不太清晰。
第三,仰望U9X 圈速、极速全球双第一,这是比亚迪当之无愧的标杆。从仰望U9、U7,以及腾势Z、Z9GT里找些设计元素和配置、配色其实只是选择问题。海豹EV从这些兄弟车型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其实并不难。
第四,配上大宽胎,最好255以上。笔者的汉L配的是245的胎,吐槽了好久。空气悬架,定制版尾翼,前铲,侧包围,尾翼,原厂就应该支持定制改装套件。运动车型的魅力就在于个性化充足。
至于价格,其实在20-30万这个区间,海豹EV还是有优势的。反而价格本身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追求运动与激情的朋友,真的舍得花钱。现在盯着腾势Z在纽北赛道表现的朋友可多了,就等着正式发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