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出事,不是网上那些运动会现场直播,也不是什么娱乐圈里谁又离了婚,而是福建宁德一个海边停车场,活生生上演了一出“汽车连烧”大戏,炸了朋友圈和各路汽车群,好家伙,阿维塔 06刚买不久,副驾驶那点儿易燃物引爆了现场,旁边的宝马甚至奥迪也没能幸免,小十分钟,那地儿就变成了烈火烤肉专区,不少人直呼“你敢信,电车烧了还带连锁反应的?”
谁能想到,秋日下午海风还吹得挺舒服呢,就在三沙镇东壁村,这个位于海边的停车场还算是打卡圣地,游客平日里自驾也常来,但没料到这回,白色阿维塔 06静静地趴在正中间,谁看谁觉得新,车身上的保护膜都还点点残着,不过那会儿太阳估摸着正毒,停车场温度蹭蹭地往上窜。唉,这不,事后查车主的App,下午两点还没冒烟时车内温度就已经干到76度顶天了,普通人看到大概只想问:“这不是桑拿房吗?”
视频传出来,阿维塔 06副驾驶先开始有淡灰烟沿着窗缝往外冒,过了没几分钟,明火像蹦极似的就从副驾门下方窜出来了,算是正式开场,火借着风,一下就把车吞了。旁边那几位,埃安、宝马、奥迪,全没跑了。高温烤得车身变形,大块黑烟飘在海边,一度让本地小学生都觉得平时美景突然变成了灾难片布景。
游客那阵子刚从海上下船,没想到停个车迎来的全是焦味。有人说,“我们出海俩小时,回来发现车场烧成一锅粥。”,“最先烧的就是那个阿维塔,火蹿得离谱。”可现场却尴尬到极点,没有灭火器,隔得老远只能看着火势疯涨,等消防车风风火火赶来时,整个停车场已经基本宣告阵亡。那视频里,明火拍出气势,网友们一通狂喷,一时间,车起火的安全警钟又拉响了。
这事儿其实也挺乌龙啊,按车主讲,车子今年8月底才从4S店提出来,还一口气跑了不过一千来公里,根本没经历复杂路况,更没碰撞啥的。事故前一天用的还好好的。谁知就这么一停,副驾放点易燃物,这灾祸就来了。官方也没迟疑,初步调查说和副驾易燃物有关,媒体又扒拉了一圈,说是“外源性失火”,甩清了电池、硬件那些锅。但不少老司机立马提出质疑:“副驾的易燃物具体啥玩意?真就能一炸七车?”
要是看品牌历史,这场灾情并不是阿维塔第一次出安全事。今年5月份,那阿维塔 11也遭过事故,同样是在深圳,底盘撞马路牙子受损,电池包跟着出问题,然后大火又来了。当时官方解释是电池包本身被撞击导致热失控。有一说一,撞马路牙子不稀罕吧?日常开车不留神都可能怼到,但给电池包这么点刺激就能烧车,实在让不少人绷不住神经,对底盘、电池安全连连吐槽:“你们宣传里不是防弹电池么?咋撞一下就‘打火’了?”
说到这些宣传,阿维塔在电池安全方面其实信心很足,号称搭载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经历了“1000多度高温烧两三分钟都不失控”,还得了德国莱茵认证,简直自带英雄光环。但这回意外,不少网友还是质问,“76度的车内高温,都快熟了小龙虾,预警系统咋就没发个信号?”有些人说,电池再牛掰,内饰材料也得阻燃吧,防火设计不能只盯着电池吧?“车企只顾电池头衔,细节上都偷工减料了?”
调过来,阿维塔方面也并不心虚,一路坚称“所有阿维塔 06都用宁德时代电池,产品过了国家安全规范”。但被问到高温预警系统、内饰阻燃性咋没发挥作用,就只打哈哈了。消防队那边倒是上心,通报说还在查,涉及损失统计、原因定性都在走流程,怎么赔,谁担责任,这些还说不准。只能说,这锅到底谁背,官方还没下定论呢。
咱先不忙站队,听听业内专家讲话。一位电池领域的老将接受媒体采访,说“多车连烧”不光是电池的问题,整车安全设计短板暴露无遗。车企常常拿电池包的极限测试做噱头,觉得只要电池没事就万事大吉了。可安全是系统工程啊,高温异常、车内有易燃物的时候,智能化系统是不是该早早给车主上个强提醒?甚至要不要设计远程紧急干预?这些环节你偷懒了,可不是宣传短板么?
专家还直接点名:照国家标准,车内饰材料必须达标阻燃,像座椅、仪表盘、储物盒这些零碎部位都要挺住,燃烧速度得卡住,不让火蔓延。可偏偏有些厂家光顾着电池安全,其他部位选料缩水,一旦副驾丢了点儿“危险品”,说烧就烧,挡也挡不住。“你就是用再牛的电池,内饰如果偷工减料,这锅你跑不掉。”
撂到最后,电池技术和公司股权也挺有意思。查资料,阿维塔统统用宁德时代电池,但高端和中端不一样,高配像阿维塔 11是三元锂电池,性能续航两不误;阿维塔 06则选的是磷酸铁锂,追求快充、低成本。但关键是宁德时代不只是供货商,还是阿维塔第二大股东,占了14.1%的股份,技术适配也是他们深度参与。这就牵出责任认定的猫腻:电池自身出问题,供应商得背;如果是外界易燃物,或者整车设计漏洞,那就多半归车企。现在还在查副驾到底啥易燃物、预警系统有没掉链子,那些具体问题还要等官方结论,谁头顶乌云还真不好说。
回看这起事故,其实更像一次行业的“公测”。你说新能车一路打着环保、智能的大旗,宣传上头天花乱坠,说电池抗高温,整车安全无敌,可一到真枪实弹的火场,这些数据是不是有点“只看文案,不见实际”?刚买的新车,停在海边,外部气温高得离谱,副驾也许只多扔了点儿易燃物,就直接把整车点成火炬,还拖了旁边七辆车下水。如果高温预警系统靠谱,哪怕提前半小时发个警报,车主或许就能撤物、自救,哪至于火势一发不可收拾?要说各大车企图省事儿也不能省到安全头上吧。
事态发展到这,会发现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其实卡在两难上:宣传不停升级,数据“拉满”,可实际场景中,风险防控每一步都得扎实。用网友话讲,“拼电池指标没啥意义,关键是日常傻瓜操作下,保不保命?”老司机都懂,开电车碰上高温、易燃物,哪怕只是撞了一下马路牙子,烧起来的概率都让人发怵。厂商不能躲在数据后面,连内饰阻燃都缩水,这就不是科技进步,而是偷懒式创新。
而作为消费者,咱们选车时到底该咋看?搞清楚电池安全只是基础,预警系统、内饰用料这些“隐秘的小细节”,恐怕才是保命符。车企不补课,早晚有一天要被现实教训。这次阿维塔事件,无论最后锅甩给外部还是设计,实际上都给全行业敲了警钟,“整车安全”不是随口一说,得扎扎实实掏心掏肺,不只是比谁的电池能顶多久高温,更在于实用环节是否漏网之鱼。
有句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技发明没错,安全底线不能飘。阿维塔烧车事件还在查,到底谁担哪块责任,官宣没定调前谁也别乱下结论。但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得多点心眼,既别被数据迷了眼,也不能只信广告,车系安全宣传,细节才是关键,不然等到火烧眉毛时,再哭都来不及。
讲到这儿,你怎么看呢?新能车宣传那么猛,现实跟理想到底差了几筐?你会在意副驾的易燃物,还是更在乎车企的内饰阻燃、预警系统?来聊聊你的观点,也让更多人知道,选车其实还有很多“隐藏条款”,安全才是王道!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