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红旗轿车停产了。那个时候,油耗高成了大家公认的硬伤,成本也蹭蹭往上涨,产量却压根跟不上市场节奏。其实当时我曾听一位老技术员抱怨过:车子造了不少,但卖得不出去,几乎是赔本赚吆喝。这话说出来有点狠,但别说,真是反映了问题核心。
从研发角度看,红旗的那套设计和流程已经有点落伍。简单打个比方,研发流程就像做一道家常菜,材料(供应链)要讲究,还得掌握火候(设计和测试),可红旗那时候像是用老火锅底料做新菜,材料又贵,火候又掌握不精准,味道自然偏劲儿大,油耗高就是体现。再说供应链方面,那个时代中国汽车产业链还不完善,零部件常常不稳定,跟奥迪等合资品牌的成熟供应链差了不少。供应链不稳,零件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车一修就是大工程,维修成本也高,买来用的乐趣就少了。
我16年前刚进一汽研发,有次在车间听师傅跟我说,红旗就是太豪华了,不接地气,成本怎么也砍不下来,因为底子太老,换代改款那是基于拼凑优化,有时候连个螺丝规格都没统一。相比之下,同价位的国产家轿,比如当年刚起步的桑塔纳,造车理念讲究精准和效率,更适合普通消费者的钱包。其实用料上看,桑塔纳只用了大概60%红旗的料(我当时粗略估算),但车的耐用性和油耗表现却更好。
一说到市场,1988年一汽和奥迪合资的事儿就不得不提了。那阵子,我有个朋友是销售,说这事儿一开始他们都乐开了花——能引入技术,能接触新市场,关键是能学点真本事。但是你想啊,引进来了,就是新的起点,不跳出老框框,没法变。他的话我记得挺清楚。那时候中国人对于豪华车的需求不过是少数人的情结,产能产量都局限着,供不应求又供不起。
1993年红旗复产,真实性能领先不说,价格硬是压到了十多万,这在当时算相当有吸引力。听说当时研发部门用的是奥迪100的底盘和车身设计,发动机用的是克莱斯勒的,仿佛给一份老菜谱换了新食材。那时代,我刚好负责供应链协调,说实在,每次找零件供应商谈价格,心里都犯嘀咕:这价能撑多久?成本啥时候蹦起来?实际情况是,供应商也没多大弹性,价格大起大落让成本控制成了大难题。
你们那小红旗动力挺顺的,就是油耗有点猛,同事这么说。我心想,动力顺是真的,但油耗问题确实没根治,因为那套发动机技术更适合稳重驾驶,而国内一些 烧油的惯没被迅速改变。现在想来,这点没能提前规避,挺遗憾的。
红旗品牌是个情怀牌吧,稍微扫盲一下,我还翻了下笔记,刚好看到当时用户调研里居然有人抱怨,车太中庸,没啥个性,而且定位半豪华,半大众,夹在中间,难做细分市场。要说,红旗定位摇摆也是让品牌认知变糊的主因之一。跟那些一门心思做家用轿车的国民神车相比,红旗不够果断。
有人问我,为什么红旗这么多年一直没找到让人满意的角色定位?其实我自己也没想透。就拿当年一位修理工的话来说,这车不光是零件贵,修个小毛病都得提前预约,有时候两三周的零件库存才能到,车主得忍受麻烦。 出了问题的车辆维护体验差,影响口碑也就没法避免。
我前面说成本高,可能讲得有点绝对,毕竟那是整体行业水平制约,不是红旗一家独有的毛病。比如隔壁厂的捷达,同期动力系统也费油,但产量翻几倍,成本控制更灵活。重拾红旗那段时间,厂里经常开会讨论,想通过降低个别零部件材质来减少成本,但结果有时适得其反,导致耐用性下降,损害口碑,这就是研发和供应链博弈的微妙之处。
顺便一提,有一次我和销售聊,用小算器算了下,十多万元买个小红旗,若以当时的和平均油耗差不多15升/百公里计算,开个三年油费恐怕都抵过车价的40%。对比同步期国产车,能低3-4升/百公里,差距显著。这数字虽说体感不够精准,但给用户的实操体验几乎是一刀见血。
我知道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一汽没有早点把供应链和研发环节彻底理顺?坦白说,体制和资源配置限制很大,(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红旗那个时期的豪华理念,没有完全照顾到用户的日常车生活方式,导致一种高估自己,低估市场的尴尬。
聊到渠道,记得90年代初,红旗的销售网络还不够广泛,消费者想要买车有时得特地跑几十公里到厂区或指定经销店,这对惯便捷购车的年轻用户来说很不友好。有个朋友买新车时还得加钱快点交车,那种小尴尬真没必要。
说回来,红旗的故事虽然让人感慨,但也让我们逼着思考一个问题:在飞速变化的汽车市场里,一个品牌,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拿供应链当调味瓶,不停优化,最终会不会就和当年红旗一样,被时间淘汰或边缘化?有没有可能,未来某天,我们会看到以完全国产新技术打造、定位清晰的红旗重现江湖呢?还是说,这种情怀跟现实的差距,注定只能活在怀旧里?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