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比亚迪又整活了,而且是一把子把桌子给掀了的究极整活。
第二代秦PLUS,6万9千8。
看到这个价格的时候,我特意去洗了把脸,确认自己不是宿醉未醒。6万9千8,这已经不是价格战了,这是王传福老师不装了,摊牌了,直接开着泥头车冲进了A级车市场,高喊着“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过去大家是怎么打的?你降八千,我送保养;你加配置,我搞金融。虽然背地里都想让对方成盒,但表面上大家还是讲究个体面的,是商业竞争,是存量博弈。
现在比亚迪在干嘛?它直接把餐厅给爆了。
什么叫“续航升级、油耗新低”?这些都是场面话,是写给PPT看的。真正要表达的核心就三个字:杀疯了。6万9千8的DM-i,128公里纯电续航,油耗3.8L。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在用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告诉所有合资油车:你们的时代,结束了。不是自然死亡,是被泥头车创死的。
这他妈的还让别人怎么玩?!
以前我们聊车,总喜欢分析什么技术路线,什么用户心智,什么品牌调性。我觉得自己特专业,特懂。现在我悟了,在绝对的暴力面前,一切分析都是花里胡哨。最好的营销,就是让对手的营销总监连夜删库跑路。最好的技术,就是让消费者的计算器直接冒烟。
你看,比亚迪这次搞的所谓“双车齐发”,一个DM-i,一个EV。听起来很科学,精准打击用户痛点。但你翻译一下,这不就是闪电战里的左右两翼包抄吗?左边一拳打蒙还在纠结油耗的卡罗拉轩逸朗逸们,右边一脚踹翻那些还在犹豫“电车是不是有点贵”的潜在客户。中间的消费者一看,坏了菜了,选择困难症直接被治好了,因为好像除了它,选别的都有点像冤大G。
我作为一个开了好几年车的中年人,对车的理解其实特别朴素。什么龙颜美学,什么DiLink智能座舱,这些东西在我眼里,都约等于买手机送的那个手机壳。有用,但不多。我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是每天上班堵在路上的时候,看着油表往下掉,心会不会跟着一起沉下去。是每个月去加油站,服务员问“加满吗”,我得鼓起多大勇气才能说那个“满”字。
比亚迪就抓住了这个。它不跟你聊那些玄学,不跟你扯什么狗屁不通的驾驶乐趣。它就告诉你,6万9千8,你可以几乎忘了加油站这个地方的存在。就问你怕不怕?这就叫反技术崇拜,真正的技术牛逼,不在于实验室里跑出来多少个0.01秒的提升,而在于它能不能让楼下买菜大爷都觉得“这玩意儿划算”。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不在于代码,在于一个不讲理的老头乐突然从巷子里冲出来,你怎么办。同理,A级家轿的终极答案,就是这个6万9千8。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牌子呢?质感呢?德味呢?
是是是,这些都很重要。奔驰最值钱的永远是那个三叉星标,买特斯拉的人很多时候也不是为了省油,就是一种信仰,一种“我跟你们不一样”的身份认同。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他们是在用钱包维护自己构建的精神图腾。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不是修仙,是算账。是每天的柴米油盐,是孩子的补习班费用,是下个月要还的房贷。在这些具体的、琐碎的、甚至有点磨人的现实面前,任何“品牌玄学”的光环都会被快速磨损。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道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第二代秦PLUS能成功吗?这还用问?它甚至都不需要去“成功”,它只需要存在,就足以让整个市场心态爆炸。它就像一个压缩毛巾,价格是水,一浇下去,整个市场的真实面貌就“嘭”一下全展开了,谁在裸泳,谁的底裤是什么颜色,一清二楚。
之前大家都说,小米是鲶鱼,现在看,比亚迪才是那个道诡异仙,修炼的功法突出一个神志不清,但战斗力爆表。它不在乎姿势好不好看,它要的就是所有人都被拖进它最擅长的节奏里,用它最习惯的方式,打一场它绝对不会输的战争。
最后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别分析了。当一个壮汉开始耍流氓,并且这个流氓还有文化、有技术、有资本的时候,你能做的,就是祈祷他下手轻一点。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好事,因为神仙打架,凡人得利。而对于友商们来说,可能需要认真关心一下自家产品经理和销售总监的精神状态了,别让他们哭晕过去。
毕竟,真正的降维打击,从来都不是技术,而是价格。能过,就是能过。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