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用800万像素摄像头盯你打瞌睡,然后弹窗:要不要花99美元/月开FSD?北美车主炸了锅
午后两点半,加州101号公路上一辆Model 3又压线了。屏幕突然亮起来:“检测到您可能疲劳,建议启用FSD辅助驾驶。”车主愣了三秒——我犯困关你什么事?更气人的是,这提示只给订阅FSD的用户准备,没掏钱的就只有冷冰冰的车道偏离警报。Reddit论坛上有人直接开骂:“合着安全功能还分三六九等?”
去年5月开始,特斯拉在北美悄悄推送了v12.3.6版本,加了这么个功能。表面看是贴心,实际门道不少。
它用的还是车内那颗普通摄像头,既不是红外也不是专用DMS硬件,纯靠神经网络算法盯着你。眼睛闭得久点,头往下耷拉,再配合车道保持不稳,几个条件凑齐了,系统就跳出来“关心”你。传统车企那套方案,红外摄像头加专用芯片,晚上也能看清你瞳孔转向,成本高出一大截。特斯拉这套省了九成成本,但准头就说不准了——逆光或者夜间环境下,可见光摄像头容易抓瞎。
它走的是另一条路:不直接判断你困不困,而是看你开车的样子。方向盘修正频率突然降低,压线次数增加,摄像头再捕捉到你眨眼时长超过平均值,几个数据一叠加,系统给出建议。听起来挺聪明,但也容易误判——你低头看导航那两秒,系统可能以为你要睡着了。
更关键的是责任边界设计。特斯拉给自己留了后路,这提示不是强制接管,而是“建议”。你得自己点确认,还要看个30秒教学视频。即便启用了FSD,方向盘扭矩感应照样运行,手离开超15秒系统会降级并报警。整套流程下来,决策权始终在你手里。加州DMV规定L2系统不能主动接管车辆,特斯拉这么干算是卡着法规边缘走。
但用户反应两极分化得厉害。德州有个车主记录显示,夜间乡村路开车,因为路况差频繁压线,一晚上被提示四次。启用FSD之后车确实开得稳了,但他心里膈应:“这算不算变相推销?”另一位每天通勤70英里的加州司机倒是觉得实用,下午犯困时段系统平均每周提醒两三次,他说“就当个保险”。
矛盾的地方在于,这功能只对订阅用户出现。没掏99美元月费的,就只有常规警报。安全功能和商业推广绑一块儿,这在欧盟那边可能过不了关——GDPR要求安全相关功能不能跟付费服务挂钩。Model Y去年在Euro NCAP测试里因为缺乏合规DMS只拿了四星,侧面印证了这套方案的局限。
技术实现上,特斯拉依赖的是那个“影子模式”数据闭环。全球超过400万辆车持续上传匿名驾驶数据,哪辆车触发了车道偏离,摄像头记录到闭眼行为,这些片段都被标记进训练集。工程师拿这些真实场景做测试,一组用户收到FSD建议,另一组只收到警报,然后比较后续表现。迭代速度快,但代价是隐私边界变模糊——车内视频到底算不算生物识别数据,欧盟数据保护委员会一直在较劲。特斯拉在欧洲已经调整策略,只在用户主动开启“数据共享”时才上传相关片段。
更微妙的是心理层面的问题。斯坦福大学做过实验,78%的人收到“建议启用自动驾驶”提示后,会明显降低对路况的关注度。你以为自己还在主导,实际上注意力已经分散了。万一FSD在某些场景突然退出——施工区误判或者静止车辆漏检,疲劳状态下的反应时间会拉长,这时候事故风险反而升高。密歇根大学做过模拟测试,疲劳状态下启用FSD,事故率比清醒时手动驾驶高18%。
特斯拉用频繁提示来强调“保持注意力”,但这种免责声明式的设计,到底能管多大用不好说。用户协议里写明“驾驶员始终负责”,可要是系统主动建议启用FSD后出了事,责任怎么算?NHTSA去年4月就这事儿展开过初步评估,目前还没定论,但好几起集体诉讼已经在路上了。
从行业角度看,这事儿客观上推动了DMS的普及。欧盟今年起强制所有新车标配合规DMS,国内C-NCAP也把它纳入加分项。丰田、大众那些传统车企都在跟进,丰田bZ4X搭载的Driver Monitor系统只增加了50美元成本。通用Super Cruise检测到疲劳时会自动降速并寻找安全停车点,而不是光顾着推销辅助驾驶功能。
Tesla Motors Club论坛上有个讨论帖盖了两百多楼,争论焦点集中在一个问题:这功能到底是为了安全还是为了转化率?支持者说长途驾驶时确实管用,反对者觉得被监控得太紧,喝口水闭个眼都担心被系统记录。数据显示35%的FSD Beta用户关闭了该提示功能,剩下65%保留者里,80%表示“仅在确实疲劳时采纳建议”。
说到底,特斯拉这步棋踩在了一个微妙的位置上。它用纯视觉方案省下了硬件成本,用端到端神经网络提高了识别能力,用“建议”而非“接管”规避了法规风险。但同时也把安全功能和商业模式搅在了一起,把用户体验和数据收集绑在了一块儿。
这条路能不能走通,或许得看第一起重大事故怎么判。在那之前,每个开着特斯拉犯困的司机,都在用自己的反应时间给这套系统投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