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消息挺引人关注的,那就是东风日产发布了新款天籁的官方图片,名字后面还加了个“PLUS”,听上去就是个升级版。
按照官方的说法,这款新车计划在今年最后一个季度正式推向市场。
消息一出来,大家就开始议论纷纷了。
在现在这个汽车市场,尤其是中级轿车这个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一款传统的燃油车,仅仅通过外观和尺寸上的一些调整,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成为大家买车时的首选呢?
特别是面对我们国内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的迅猛攻势,日产天籁这次的“PLUS”升级,究竟能给市场带来多大的惊喜,还是仅仅一次常规的更新换代?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结合现有的信息,好好地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台天籁PLUS最直观的变化,也就是它的外观设计。
这次日产确实下了点功夫,用上了一套全新的设计语言。
车头部分的变化最为明显,那个标志性的“V”形前脸变得更加夸张和立体,格栅内部不再是简单的横条或者网状,而是换成了一种被称作“数字化点缀”的设计,由很多小块的亮片组成,在光线下看起来闪闪发亮,科技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更关键的是,它也顺应了当下的潮流,增加了一条贯穿式的LED日间行车灯带,把两侧的矩阵式大灯连接了起来。
这种设计在很多新能源车上都能看到,能有效地拉宽车头的视觉效果,并且在夜晚点亮时,辨识度非常高。
可以说,单从车头来看,天籁PLUS确实努力地在向年轻化和科技感靠拢,试图摆脱以往那种略显沉稳甚至有些中庸的形象,这无疑是想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目光。
车身侧面的轮廓基本保持了现款天籁流畅优雅的风格,毕竟这个级别的车型,大气舒展的线条是基础。
不过,新车换装了一套全新的19英寸轮毂,样式是那种比较复杂的多辐条设计,带有金属切削的工艺,看起来质感很不错,也让整台车显得更有运动感,不像以前那么“佛系”了。
尺寸方面,新车的长宽高分别是4920毫米、1850毫米和1447毫米,轴距是2825毫米。
这里有个细节,车身长度比现款增加了14毫米。
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小,也就一根手指多点的宽度,但对于汽车设计来说,任何尺寸的变动都可能意味着内部空间的重新优化。
虽然这点增长可能不会带来翻天覆地的空间变化,但至少表明了厂家在努力提升产品的乘坐舒适性。
当然,把这个尺寸放到同级别里看,和雅阁、凯美瑞这些老对手相比,大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并没有谁能占到绝对优势。
车尾的设计同样看点十足。
和车头一样,它也采用了贯穿式的尾灯设计,这几乎成了现在新车的“标准配置”。
尾灯中间是“NISSAN”的字母标识,两侧灯组内部还镶嵌了11颗像宝石一样的发光体,点亮后的效果相当精致,提升了整车的档次感。
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变化,就是在车尾,我们重新看到了“TEANA”这个经典的英文标识。
对于很多老车迷或者对日产历史有了解的朋友来说,这个名字是充满情怀的。
在很多年前,“TEANA”就是天籁的代名词,它代表着日产最引以为傲的舒适性和高级感,特别是那套被大家戏称为“移动大沙发”的座椅,给无数家庭带来了舒适的出行体验。
现在日产重新启用这个名字,显然是想唤起消费者的记忆,强调天籁车型在舒适性方面的传统优势,打出一张情怀牌。
说完了看得到的外在变化,我们再来聊聊内在的动力系统。
根据目前公布的信息,天籁PLUS将会继续使用现款车型上的2.0升自然吸气发动机和2.0T涡轮增压发动机。
这两套动力总成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它们最大的优点就是技术成熟、质量稳定可靠。
那台2.0升的发动机,主打的就是平顺和省油,动力输出不急不躁,非常适合在城市里日常通勤,开起来很舒服。
而另一台2.0T的VC-Turbo发动机,则是日产的看家本领,它拥有可变压缩比技术,能够在保证强劲动力的同时,兼顾到燃油经济性,是那些对驾驶性能有更高要求的消费者的理想选择。
然而,问题也正出在这里。
这套动力系统本身很优秀,但放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我们必须看到,现在国内汽车市场的风向已经完全变了。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凭借着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已经把同级别轿车的油耗拉低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水平,百公里三四升的油耗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它们还能在市区内用纯电行驶,使用成本极低。
同时,各种纯电动车凭借着迅猛的加速性能和极为安静的行驶质感,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驾驶习惯。
在这样的背景下,天籁PLUS依然坚持提供纯燃油动力,虽然可靠性毋庸置疑,但在使用成本和新技术的吸引力方面,已经不占优势了。
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定时,很自然地会拿它和同价位的国产新能源车型进行比较。
一比较就会发现,虽然天籁的舒适性口碑很好,但在油耗、智能化配置以及动力响应的直接感受上,可能已经无法和新一代的对手们抗衡。
这就像一个曾经的武林高手,虽然招式精妙、内力深厚,但面对的却是装备了新式武器的对手,打起来难免会感到吃力。
所以,天籁PLUS这次的升级,外观确实变得更年轻、更时尚了,也通过回归“TEANA”标识来唤醒情怀,但在最核心的动力技术上没有带来新的突破,这可能会成为它未来在市场上竞争的最大挑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