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日子,在小区西门那家新开的福特4S门口,老李拎着卤味让我顺路揍了一圈刚到店的2025年新款探险者。刚冒头那会儿,网上还没见几个实拍,群里倒是炸过几次,说“美式SUV”又肥又大,一脚油门能把后座孩子给带睡着。其实真摸到这玩意,还真有点出人意料的地方。
这回福特把探险者做成六个细分型号,价钱从三十一万往上跳到四十万不到。销售笑嘻嘻递了张单子,边上小崔盯着配置,自言自语:这不是老美那套擅长的区分法嘛,虽然主力还是2.3T的机器,但顶配中配花样不少,光内饰风格就能掰开几条。一车友群老王吐槽,别被外头前脸骗了,买车还得往下扒细节,不看配置单光漂亮没用。
车头那两种格栅,有人嫌点阵式太商务,觉得跑户外没个性,我倒瞅着,山地版那套巅峰竞技风格确是抢眼,尤其侧面突出的轮眉和雾灯分区,每次下班停车,隔壁孩子都要喊“这个大灯赛高啊!”夜里亮起来,贯穿光条从左到右一气呵成,邻居老孟说逢节还以为买了灯带回来装饰。
车尾保留了点大块头四平八稳的味道,尾灯倒有点意思,点亮的时候跟前脸呼应——这算个小彩蛋?毕竟不少竞品喜欢在尾巴起花腔,结果晚上一片灯海谁也认不清谁。
转回车内,最大的视觉冲击可能是那组横着排的两个大号屏。说是12.3寸加个27寸,家里小孩都乐呵,说平板电视搬车里了。手指戳一戳,屏幕滑得飞快,比起同事新买的某法系SUV卡顿半天,这福特中控倒确实流畅。师傅后来说,这新版本芯片性能还真不赖。还有家里的App远程控车——冷天都用上,早上出门先把座椅烤热,爷们都不爱受冻,尤其北方三九,大冷车太伤身。
这座舱还真有点飞机舱那意思,环抱式,真皮+翻毛拼接,全家老小坐进去都觉得不虚,尤其主驾驶那骨盆支撑,有腰椎毛病的老刘坐久了都没喊不舒服。细碎点说,副驾有个隐藏储物格,正好塞几样常吃零嘴,平时媳妇总夸比日系的“杯架省心多了”。
说动力,主打的2.3T,群里有人试过跑高架道口,不用太深油门,就有明显推背感,276匹马力有点“虚高”说法也有,但上周路过汤臣那段上坡超一辆卡车,真挺利落。而那10AT变速箱,按老杨话讲就是“换挡溜,踩得紧也不卡脖子”。不过老手基本都建议,红灯起步还是悠着使,低速状态轻手轻脚别让变速箱老琢磨着脑袋。
这车底盘后驱,CD6平台做了等长50:50配重,开起来不像老一代探险者那种“头重脚轻”感觉。转弯半径5.9米真不算大,有回饭店门口调头,旁边新手司机都看懵了——你说这一堆大块头、大轮胎,掉头居然一把控制住。前悬打双球节,铝制减重,过减速带“噗噗”一声,车内震感压得挺低。后排老人坐着,少抱怨,之前CR-V怎么都得扶靠坐一路。
有人问安全,印象最深还是那个L2辅助——20颗雷达和摄像竟有点“密布恐惧症”。老实说开惯传统车的都不信任这些电子保姆,跑高速那次郑州段试了LC智驾,自动跟车、自动居中,手一沾方向盘就有提醒。去年同业一个小事故,就是人以为车能自动刹停,其实还是得看着点,不能全信高科技。毕竟,福特这系统虽比不少自主品牌智能,但离“人脑偷懒”还差点。
有几个花活堆在新款里,比如可识别七十多号“模糊语音”指令,家里父母说方言试过,有时卡壳,有时真懂。在车友群,最常见讨论不是什么极限加速,倒是大屏掉线和语音识别偶尔发呆,顺嘴一提,前几天群小伙说夏天暴晒后屏幕黑屏,师傅掀开中控查,原来是主机温度保护,得留意中午别晒太久。
冷门里还有一个,部分低配车型其实隐藏了备胎仓,只是没配胎,很多人翻遍尾箱找不见,维修师傅揶揄:“国外习惯打气泵,中国多一桶喷剂。”有心人可以网购个小备胎补齐,小毛病多半出门不怕。
历史段里顺便埋个旧事:十多年前第一代探险者进口那批,南方水库捞出过一台泡水车,当时说这车密封性好,整批要被销毁,结果某地二手商专门收翻新,业内一直流传探险者“能水能火”,缺就是缺点美式油耗,反正开它没人指望省油。
至于车主圈子,各家用法不同。有个开绕城高速的老大哥,每月给车做一次全底盘检查,说怕铝合金摆臂生锈(其实北方盐碱路的确有点担忧)。还有“高配带WIFI热点”的冷门配置,车子自带独立流量卡,帮孩子网课用得飞快。只是信号偶尔在小区地库盲区,还会掉线,新司机千万别以为导航永远在线。
最后,有辆试驾车后来被邻居小周买走,转二手市场上挂了一次。那次说大屏刮伤、前杠被剐,转手没跌太多,当时原因说是配置太全反倒修起来有点心疼,保险理赔折腾还挺久,这块业内师傅告诫过:新一批电子化零件,坏了还真不是随时都能订到。
顺手提一句,2025款有几台高配到货还带夜视功能,但销售嘴上说“样板车不外卖”,还没几个真见过实车,只能等下一波批号,大伙儿倒也都盯着看新玩意儿是不是吹大了。生活里车来车往,买不买都见惯不怪,反正邻居家小孩认得这大鼻子SUV,见了都指着说:“又来拉货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