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长城和比亚迪过不去?真相不是技术之争,而是蛋糕被切动了。
在西南某市的中国新能源车论坛上,硝烟味盖过了电驱声。吉利高管杨学良一句“内卷是自杀式恶性竞争”,直指某些企业自诩“卷王”,扰乱市场。他更借拆车测试结果,公开支持长城对比亚迪常压油箱与排放问题的举报,称其为“典型的违法犯罪案件”,并盛赞魏建军是“行业的吹哨人”。这话一出,等于把比亚迪架上了火堆。
可问题是,每一辆合法上路的车,都拿着国家权威部门依据国家标准颁发的合格证。你说它不合格,那不等于在说监管部门失职?这逻辑,站得住吗?
我开着比亚迪宋PLUS DM-i跑过高速、穿行过山道,也把它停在地下车库仔细端详过。它的风阻系数做到了0.278,这背后是前唇导流、隐藏式门把手、平整底盘等一系列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协同成果。三电系统热管理做得扎实,哪怕夏天连续跑高速,电池温度也控制得当。L2级辅助驾驶在高速上能有效减轻疲劳,ACC跟车顺滑,车道保持不“画龙”。这些都不是纸面参数能完全体现的,是一次次踩下电门、握紧方向盘的真实反馈。
而吉利和长城的矛头,真的只是冲着技术缺陷去的吗?
我们来算一笔账。比亚迪2023年销量突破300万辆,新能源占比超97%,全球车企排名已杀进前十。反观曾经的自主品牌龙头,吉利和长城在新能源转型的路上走得磕磕绊绊。吉利靠燃油车起家,当年也是靠低价策略打开市场;长城的哈弗H6曾是SUV销量冠军,但新能源产品线迟迟未能复制辉煌。
当比亚迪用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这些核心技术,把油耗打到5L/100km以下,纯电续航做到100km以上,价格还控制在15万区间时——它动的不是某一家的奶酪,而是整个传统燃油车利润池的根基。
杨学良说“吉利永不内卷”,可当年吉利自由舰、远景等车型,不正是靠低价切入市场,一步步做大的吗?如今换赛道了,就指责别人“卷”?这像不像一个考上岸的人,回过头来说:“你们游泳姿势不对,会淹死的”?
再说那场“常压油箱”风波。比亚迪回应称,2021-2023年部分车型采用常压油箱,是因为高压油箱成本高,且频繁启动发动机影响用户体验。后来技术成熟、供应链跟上,已全面切换高压油箱。这其实是企业根据成本、技术、用户体验做的阶段性选择。浙江某头部车企(业内普遍认为是吉利)也被曝2018-2023年部分车型用常压油箱,这说明当时这并非孤例,而是行业过渡期的普遍做法。
更耐人寻味的是,李云飞发微博反击后几小时又删除,据说“老板让撤”。这说明什么?说明企业高层清楚:舆论战可以打,但不能失控。一旦引发监管部门深度介入,谁也兜不住。毕竟,所有车型上市前都经过国家认证。
那么,长城和吉利为什么联手对准比亚迪?
只有一个答案:市场份额的焦虑。
曾几何时,长城靠SUV称霸,吉利靠并购扩张,都是自主品牌的标杆。可如今,比亚迪一家的销量,顶他们两家之和。更可怕的是,比亚迪不仅卖得多,还掌握了三电核心技术,从电池到电机、电控,甚至半导体(IGBT芯片),都在自研自产。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别人还在比划招式,他已经打通任督二脉,内力自生。你说他“走邪路”,可他的车摆在那儿,用户用脚投票,销量就是最好的证词。
我试驾过吉利银河L7,它的雷神电混系统也不错,市区油耗能压到5L出头,内饰用料扎实,车机流畅。长城的哈弗枭龙MAX,三擎四驱,动力猛,越野底子好。但它们的共同点是:混动系统依赖外部供应商,核心三电没有完全自主。而比亚迪的DM-i,是自己从底层架构做起的。
这就决定了成本控制能力的差异。比亚迪能把秦PLUS DM-i做到9.98万起,靠的不是“卷”,而是规模化+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优势。你让吉利、长城用同样的价格打,他们要么亏本,要么减配。
所以,“举报”也好,“批判内卷”也罢,本质上是一场保卫战。是传统巨头面对颠覆者的本能反应。他们想用舆论压力,给比亚迪制造麻烦,延缓其扩张速度,为自己争取转型时间。
但市场不听口号,只看产品。
我认识一位老司机,开了十年燃油车,去年换了比亚迪海豹。问他为啥换,他说:“一箱油跑不到500公里,加油一次400块,不如充电,一周电费不到100。而且电车安静,提速快,接送孩子不突突了。”这是最朴素的消费者逻辑。
再看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35%。比亚迪市占率接近40%。这意味着,每卖出三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是比亚迪。
技术可以追赶,但用户信任和规模效应,不是一天能建起来的。
那未来会怎样?
我倒是觉得,这种“论剑”未必是坏事。竞争越激烈,进步越快。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大战,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只要不搞恶意抹黑,而是回归产品本身,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就是好事。
但有一点必须强调:任何企业,都不能把自身转型的阵痛,归咎于别人的成功。与其花精力“举报”,不如沉下心来,把三电技术、智能化体验、用户服务做到位。
最后留个问题给各位车友:
如果你要买一辆15万级的SUV,你会选技术自研、销量霸榜但被同行围攻的比亚迪?还是选品牌老牌、口碑不错但新能源转型慢半拍的吉利或长城?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和理由。
我也想知道,在你心里,一辆好车的标准,到底是同行的评价,还是自己的试驾感受?
(注:文中涉及企业言论均来自公开报道,技术参数参考官方发布及第三方实测数据。关于常压油箱合规性、企业内部决策等未公开信息,暂无权威信源,本文不做推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