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就像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工匠在隔空对话。
一边是德国的老牌巨头宝马,在慕尼黑车展上,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把它那个喊了三年的“新世代”车型iX3给亮了出来。
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咱们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也发布了它的新款车型P7 NEXT,从公布样子到大家能开上,前后也就花了三个月。
一个用了三年,一个用了三个月,这时间差得有点大。
很多人可能就纳闷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难道是德国人做事就那么精雕细琢,而咱们中国人就那么心急火燎吗?
其实,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造车思路,或者说是两种“造车哲学”的碰撞,这里面的门道,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先说说宝马这边。
他们这种做法,可以叫“文火慢炖”,特别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在创作一件传世之作。
从三年前他们第一次提出那个叫“Neue Klasse”的概念开始,其实就不是为了马上造一辆车出来卖。
那更像是一场表演,一次对未来的宣告。
宝马要通过这个概念,告诉全世界它的粉丝、投资者,还有它自己内部成千上万的员工:“看好了,这就是我们宝马认为的,未来电动车该有的样子。”这个概念车的设计非常大胆,就是为了刷新大家对宝马的固有印象。
这三年的时间,他们都在干嘛呢?
其实就是在反复地“试错”和“打磨”。
你可以想象一下,设计师团队可能出了好几个方案,一会儿觉得车身侧面的线条不够优雅,改一改;一会儿又觉得内饰的屏幕交互逻辑不够人性化,再调一调。
他们还要不断地观察市场风向,看看大家对这种新设计的反应怎么样。
整个过程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实验室里做实验,必须等到所有的配方都调试到完美,所有的风险都评估过一遍,觉得万无一失了,才敢把最终的成品端上桌。
这么做的好处非常明显,就是品牌风格的稳定性。
你把二十年前的宝马3系和今天的3系放在一块儿,虽然样子变了很多,但你总能感觉到那股子精气神是一脉相承的。
这就是品牌底蕴,是花钱也买不来的财富。
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尤其是在电动汽车这个日新月异的赛道上,这种“慢”就显得有点跟不上趟了。
现在的市场变化太快了,简直就是以天为单位在计算。
一个好的想法,如果你需要三年才能让它落地,那等它出来的时候,可能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就拿宝马iX3来说,等它在2025年正式开卖的时候,咱们国内和它同级别的车型,可能都已经完成了两次小改款,车里的智能芯片都换了一代,自动驾驶的软件说不定都更新了七八个版本了。
你这边慢工出细活,那边人家已经是“爆款迭代”了。
你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一上路就可能发现,在智能化和功能性上,已经落后于人了。
再把目光转回咱们中国。
小鹏P7 NEXT的节奏,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五月份大家还在看概念图,八月份车子就直接开卖,月底就开始交车。
这个速度快得让人觉得,他们好像根本就没有“概念车”这个环节,直接就是从设计图跳到了生产线。
这种“想到就做,做了就卖”的模式,在咱们国内的造车新势力里非常普遍。
不光是小鹏,像理想、蔚来、哪吒这些品牌,甚至包括吉利、长城这些传统大厂推出的新品牌,基本上都是这个路数。
这种“快”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效率极高,能够迅速捕捉到用户的真实需求。
比如说,理想汽车为什么能火?
它的“大冰箱、大彩电、大沙发”这些配置,并不是设计师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他们的产品团队深入研究了中国家庭的出行习惯,发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痛点,比如带孩子出门,路上需要冰奶;长途堵车,老人孩子需要娱乐。
这些需求一旦被发现,他们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把解决方案塞进了量一产车里。
这种从用户场景出发的创新,如果放在宝马那种传统的开发流程里,可能光是开会论证“一个冰箱是否符合宝马的运动品牌调性”,就得花上好几个月,最后很可能就不了了之了。
当然,这种“快”的模式也有它致命的缺点。
那就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把试错的成本转移给了第一批消费者。
因为开发周期被极度压缩,很多设计和功能没有经过足够长时间的验证,就匆匆推向了市场。
结果就是,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设计上不太成熟,甚至有些拼凑感、模仿痕迹很重的车型。
用户买到手开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各种小问题,品牌也不得不通过后续的软件升级或者硬件召回来弥补。
这也导致了很多国产品牌的设计风格非常不稳定,上一代车型还挺受欢迎,下一代就改得面目全非,两代车放一起,你都看不出它们有啥传承关系。
因为品牌本身也处在一个不断摸索、不断试错的过程中。
那么,一个“慢”得稳健,一个“快”得灵活,到底哪种方式更好呢?
其实,如果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来看,这两种方式都不能说是完美的。
对于宝马这样的传统车企来说,如果继续抱着过去那种“三年磨一剑”的老黄历,在瞬息万变的电动车市场里,很可能就会被甩在后面,错失良机。
而对于咱们的中国品牌来说,靠着“快”完成了从追赶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超越,这无疑是巨大的成功。
但接下来,如果一直处在一种“边跑边改”的混乱状态里,品牌形象就很难真正树立起来,高端化之路也会走得非常艰难。
我们其实能看到一些很可惜的例子。
比如通用汽车的设计中心里,曾经有过一台叫“Orbit”的概念车,设计得非常漂亮,科技感十足。
如果把这个设计交给任何一家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估计用不了一年,量产车就能在路上跑了,说不定还能成为爆款。
但在通用那样庞大而严谨的体系里,它最终只能停留在设计师的电脑硬盘里,成为一个美好的数字模型。
这就是“慢”的代价,好的想法被流程和传统给束缚住了。
所以,最理想的未来,应该是这两条路的交汇和融合。
咱们的中国车企,在保持速度优势的同时,需要学着稍微“慢”一点,多一些前瞻性的设计思考和技术储备,把试错的环节更多地放在实验室里,而不是直接推给市场和消费者。
要开始思考如何建立起自己品牌的家族式设计语言,让品牌更有辨识度和传承性。
而像宝马这样的传统巨头,则必须学会“快”起来,打破一些不必要的陈规,缩短从概念到量产的周期,不要让那些闪光的创意永远只停留在展台上。
毕竟,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汽车的设计再天花乱坠,最终还是要开到马路上的。
一个今天就能开上、能解决我们实际问题的好车,远比一个停留在图纸上、需要等上三五年的“完美作品”要有意义得多。
这场关于造车速度和哲学的赛跑,才刚刚开始,最终谁能跑得又快又稳,才是真正的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