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这事儿,在中国一直是件“面子活儿”,谁家里要是能开上奔驰,走街串巷甭管去哪儿,嘴上不说,心里都打鼓着“这车体面”。可你想过没有,花这么多钱买来的“体面”,有时候,还真有可能换来的不是尊重,反倒是一肚子窝火、一滩烂账。从奔驰最近的这一出“经销商授权取消、服务烂尾”,咱就能看明白,有时候消费者的钱,压根不是砸在了实处,而是喂了狗。
先问一句,你买车的时候,有没有被拉着强制搭售奇奇怪怪的套餐?什么 “三年延保”、“18次基础保养”、“终身免费洗车”之类的花里胡哨。我们都知道,有时候经销商话术极溜:“这个不买不行啊,买了才有全国联保、出问题随时修,要不然后头出事别说我没提醒。”你信了,你怂了,掏了腰包。以为买了保险,安心几年,谁曾想才跑了一两次保养,奔驰官方突然一脚把经销商踢出了圈,你花的钱跟烧了似的,一阵风似的没了保障。这不是糟心是什么?
消费者权益受损,这事怎么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找奔驰”。可奔驰那边一句“你得先核对是买的我们原厂的还是买的经销商集团的”,等于踢皮球,推三阻四。剩下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继续自己掏钱在别的4S店买保养,要么碰上出大毛病,只有自己认栽。你说冤不冤?
再想一步,为啥这事反复发生?厂商、经销商,谁该负责?很多文章都在讨伐那个经销商,说“你们烂账、经营异常,卷钱跑路活该你掉队”,可别忘了,这些经销商不是一个“野路子”,明明是奔驰选的授权伙伴。奔驰把自己的脸和这些公司挂在一起收钱、拉客户,赚加盟费、卖车、卖服务的钱时候是兄弟,等出事了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说得过去吗?
有人说,“市场经济嘛,公司倒闭、授权取消,正常现象。不能要求厂家当接盘侠。”可问题来咯,奔驰那么大的牌子,你授权别人挂你招牌卖‘官方承诺’,你不监管?你让他们以奔驰的名头 ‘强制搭售’ ,收了消费者的钱,自己也跟着分了一杯羹,这时候大家是一根绳上的蚂蚱。等经销商一出状况,你就‘不知情’,让消费者找广汇(经销商集团),这不搓火么?最惨的,是花了大价钱啥也没捞到的消费者。
再看这一堆“套餐”,强制搭售合不合理?白纸黑字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说得明明白白,消费者有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逼着你买的不叫服务,那是“割韭菜”。咱老百姓文化程度可能参差不齐、维权能力有限,但法律面前谁都一样。可为啥4S店、车企从来都是“店大欺客”,你拍桌子没用,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讲你听不懂的条款,让你钻牛角尖浪费时间。归根结底,维权成本太高,耗不起。
别以为这种“售后烂尾”、“服务缩水”的事只发生在奔驰,宝马、奥迪、凯迪拉克、丰田,本田、吉利……哪个大车企没出过?来一波价格战,厂商亏钱也要确保销量没掉队,就发明出越来越离谱的“售后盈利模型”。钱不是赚在车价里,而是提前锁定你买车之后几年的各种保养、延保、配件。羊毛出在羊身上,看着你花12万、15万买了一大堆服务,回头吃亏是迟早的事。碰上经销商跑路,你的“套餐”变成废纸一张;碰上厂家跟经销商卸磨杀驴,直接拉黑,你再有委屈也没人理。
问题来了,消费者就只能吃哑巴亏吗?不是。可是要求厂家赔偿,厂家说“我只是授权,有事找经销商”;找经销商,早递死马无影,人去楼空;找政府部门,流程冗长,销声匿迹。你要说法,要赔偿,要兑现承诺,走到最后只剩一地鸡毛。这几百上千个、乃至上万的车主,绝望地建了个微信群,期望能有媒体、法律、官司给他们一个公道。
那厂家有没有义务兜底呢?厂家要不要给买‘全国通用套餐’的客户先垫付,再回头找经销商追债?从人情道理上讲,这样才对。法律上也说,既然你授权他们代表你名号卖服务,你就有监督责任。你不监管,出事了不能一点责任不负?只会推脱,只会公关,只会发声明,算怎么回事?
再换个角度看,这事其实也给大家提了个醒。买服务、买套餐,是不是越多越好?到底买的是厂家直接负责、走厂方全国联网的,还是仅限本地门店、随时可能“烂尾”的?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买车前多问几家,多问问行内人,把条款看细点,少冲动、少迷信。被“优惠”冲昏头脑,往往是花钱买教训。
刨根问底,这背后还是中国汽车销售体制的问题。厂家和经销商的利益捆绑,却总能把风险推给消费者。厂家赚了授权费、销售额,出了问题拍拍屁股不认账,经销商榨了一把最后的油水跑路。到了头,哭的都是买单的客户。难怪有些人说,在中国买车,买的是冒险,是博弈,是“走钢丝”。你看着别人风风光光提新车,心里其实每个人都在担心哪天踩雷。
这是什么现象?明明是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的信号。厂家“高冷”,经销商“自嗨”,消费者越来越不吃这套。过去资本和名头是一切,现在都得讲点真东西了。如果一家大品牌连售后承诺都兑现不了,客户凭啥对你有信心?低头思考,咱们图啥呢,买车图的就是一份安心和保障,结果买来的是惶惶不安、步步惊心。
最后想说,这次北京奔驰4S店事件不是个案,更不是“孤例”,只是众多消费者权益保护薄弱的一个缩影。企业赚快钱,把售后放在利润前头,短期能得利,长期必然玩火自焚。你以为割的是一波韭菜,其实是把自己根基都动摇了。厂商和经销商不能只想着甩锅推责,应该担起相应责任,该赔偿赔偿、该安抚安抚,该立规立规。只有这样,整个消费市场、汽车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话说回来,我们消费者也得自己长点心,遇到捆绑消费、霸王条款声明,哪怕是大品牌也要多留个心眼。别再拿“体面”和“品牌”当成花冤枉钱的理由。盲目信任的结果,就是有人浑水摸鱼、有人扛锅结账,最后糟的还是自己。说到底,这车不管多贵多亮,多牛逼,错综复杂的合同条款和服务承诺背后,最值钱的,永远应该是“靠谱”二字。别等下次上当被骗,才想起这茬,那才是真正的耽误了自己。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