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号,我跑了趟车管所,感触特别深。以前上个牌,得腾出半天时间,堵到怀疑人生。现在听说新政来了,线上搞定,大部分流程都不用跑线下,效率能提升好几倍。身边卖车的朋友笑着跟我说:兄弟,这下黄牛都没活儿了,咱们老百姓是真见了好。
我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翻了下朋友圈,有个做4S店的老哥发小视频,操作交管12123给客户线上选号,没出半点差错。平时这个流程估计线下得折腾两小时,网上半小时搞定,这效率能差几个档次?但新政也引来质疑,比如验车环节。4S店里那些质检怎么保证,毕竟他们自己利益相关,不少消费者怕走过场。我还没细想过,是不是可能跟生产线质检挂钩,能省个施工环节,但造出来的车出了问题咋整?
客户林姐跟我吐槽:以前别人帮我跑牌,花了300块钱,多了几百块‘服务费’,这次直接自己弄,在家里用手机一刷就快了,省钱又省力。我琢磨着,这其实就像我们买东西自己下单跟找代购的区别,当然价格尘埃落定后,自己拿货会更划算。不同地区网速不稳定,操作难度还有待观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录里提到车企研发、供应链的博弈:整车厂为了推新型号,经常要挂靠第三方验车资源,这次把验车移到生产线,某种程度上缩短了周期,也减少了中间环节,对供应链透明度提升是个加分项,算是变革的正面体现。但供应链的短板还在,比如芯片不足,验车设备升级普及不及时,可能仍有瓶颈存在。正因如此,我前面觉得各流程线上化能完美操作有点乐观了。
顺带说个小跑题,前几天修理工老赵跟我聊车坏原因,突然说:新车电子电器多了,出个小毛病改起来比以前麻烦多了。这其实跟新政里车企验车流程关系不大,但反倒提醒我,车虽然上牌快了,但后续维护环节确实得提前考虑,别光图个开着方便,养车成本别涨太快。
回到新政,大家都说黄牛要失业,我的猜测是,这波失业潮在一线算是,二三线城市或者偏远地区,因资源分配很可能还留有灰色空间,没那么快断干净。毕竟物流、信息流要跟着升级,才彻底让黄牛无利可图。
我悄悄算了一笔,按我体感,传统线下跑一次车牌,时间成本大概值150-200元(抢时间的代价),加上服务费300左右,很多人是愿意付费搬运时间成本的。新政下来,用手机就能完成,等于这200-400块直接省下了。你说,谁不开心?你身边有人因为上牌搞得焦头烂额的吗?
不过顺便提一句,线上操作就会出现信息错误的概率,比如车架号输错、选择了错误的号牌区域,尽管有提示,但没现场核对的沉浸感,还是让一些用户觉得别扭。我问过一个销售,你们后台会不会帮忙核对?他说,查了没法100%保证,特别是新人操作,毕竟软件界面也不太友好。
这让我一下又多了点担忧:科技再先进,体验有没有跟上很关键?再验车的标准统一和公正性如何强化?是不是接下来还得有第三方监管或者更高频次的抽查?我一下想,或许这也是整车厂跟车管部门能不能齐心推进的关键。
说是说改进了不少方便,但你说省了心?我觉得,一部分人省了心,一部分还得多学操作,有点像我自个儿练车,刚开始忐忑,慢慢熟练了才舒坦。
对了,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因为上牌被黄牛坑过?或者新政上线后,你们听说过哪些让你觉得靠谱或者不靠谱的故事?咱们真实说,别光吹好处,也说说那些卡壳的事,毕竟每次政策落地,总有惊喜和蹦跶地点。
顺便抛个问题:如果线上上牌越来越普及,未来实体车管所会不会大量压缩资源甚至撤点,反而让某些特殊业务难以处理,更别提二手车交易环节的复杂性?这块儿你怎么看?我倒是觉得,这段先按下不表,可能还得观察一阵子。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