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从“车找电”到“电找车”?这些专利技术解决你的充电焦虑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一辆电动重卡在酷暑或严寒中顺利完成充电,人工智能(AI)机器人自主穿梭于停车场为新能源汽车补能,一个充电堆同时为十余辆不同车型提供电力……如今,在专利技术的加持下,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正加速推进,更多充换设施加快产业化布局。

  近日,国家能源局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披露,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已达到1610万个,充电设施县域覆盖率达到97.08%,乡镇覆盖率达到80.02%。当前,新能源领域各创新主体用技术突破重新定义新能源充换电领域的可能性,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液冷技术破解重卡充电难题

  在重卡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上,充电效率与设备稳定性始终是行业痛点。江西瑞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瑞华智能)研发团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需求,将目光锁定在液冷技术上。传统风冷设备在大功率充电时易出现热失控问题,而浸没式液冷技术通过将模块完全浸泡在油基中,实现了与外界环境的彻底隔离,这不仅解决了极端环境下的运行难题,更显著延长了设备寿命,降低了能耗。

  为此,瑞华智能在液冷重卡专用充电桩方面,研发出专为货运重卡高频次运营的产品,秒启动技术与大功率输出能力完美匹配重卡“补能即增效”的核心需求。在极端天气适应性测试中仍能稳定运行,这对于常年穿梭于不同地域的货运车辆而言,无疑是关键优势。

  市场的认可直接体现在业绩增长上。依托液冷重卡充电桩等爆款产品,瑞华智能的产值呈现快速攀升态势。技术创新的背后是扎实的专利布局。目前,瑞华智能的核心零部件均实现自研,围绕液冷技术、集成化控制模块等相关技术拥有专利100余件。

  如何排查液冷充电故障问题?“集成化控制模块是我们产品中的关键创新点。”瑞华智能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自主研发的核心部件将充电模块、通信系统、安全防护等功能浓缩成插拔式模块,彻底颠覆了传统维修模式。过去需要数小时拆解排查的故障,现在只需拧下两个固定螺丝、更换模块,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分钟,这正是“59秒快速售后”体系的核心支撑。

  为确保产品可靠性,瑞华智能采用“自研核心+国内一线配套”的模式,其重卡充电桩不仅实现了欠压、过压、过流、短路等全方位保护,还加入了电器件语音引导功能,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优化了用户体验。

  移动储充开启服务新范式

  几台灵活穿梭的AI储能充电机器人正上演着“电找车”的智能场景:无需固定充电桩,机器人自主规划路径、精准对接车辆充电口、完成充电后自动离开——这便是易特智行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下称易特智行)自动驾驶技术打造的全新充电模式。作为商用AI机器人领域的新势力,易特智行以“双能”科技战略(智能+新能源)为核心,用移动储充方案打破了传统充电的空间限制。

  “传统充电桩是‘车找电’,我们要做的是‘电找车’。”易特智行销售经理袁修林表示,团队在研发中重点突破了三项核心技术:一是厘米级定位与动态避障算法,确保机器人在停车场、商业区等复杂环境中安全穿梭;二是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可根据电网负荷动态调整充放电策略,实现“错峰储电、峰时放电”;三是兼容多种车型的自适应充电接口,解决了不同品牌车辆的充电适配问题。

  其中,公司自研的兆瓦级闪充机器人尤为引人注目,其“5分钟极速补电、续航500公里”的能力,直指新能源车主的续航焦虑,这一特性使其在大型活动现场、偏远工地等电网薄弱场景中极具优势。

  目前,易特智行的AI储能充电机器人已在多领域验证了其商业价值。例如,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器人可为车辆提供流动充电;在大型商业广场,它能利用夜间闲置时段完成储能;在旅游景区,其低噪音、零排放的特性完美契合绿色生态理念。这种“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充电服务”的模式,正在重塑新能源充电的基础设施形态。

  为保护技术创新成果,易特智行围绕自动驾驶算法、储能管理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等核心领域布局了多件专利。袁修林透露,公司下一步将深化与车企、园区的合作,通过“机器人+云平台”模式实现规模化运营,真正实现“无感补电”的未来场景。

  智能充电堆满足多元需求

  在乘用车领域,连接十多把充电枪、支持多车同时充电的设备,以其“动态功率分配”技术诠释了“按需分配、高效利用”的充电理念。

  “在重卡领域,市面上销售的大多是480kW充电桩产品。”山东电闪加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电闪加)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团队在研发相关产品时,没有盲目追求功率峰值,而是深入调研物流企业、车队运营商的实际场景发现:多数电动重卡电池容量在400度电左右,480kW充电桩一小时充满的时长,恰好与司机吃饭休息的时间匹配;而矿卡等特殊车型则需要960kW以上的超大功率。

  基于这一洞察,公司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功率动态分配——当单枪使用时可输出最大功率,多枪同时工作时自动调整各接口功率,确保资源高效利用。这种“按需分配”的模式,既避免了功率浪费,又降低了运营商的设备投入成本。目前,公司已对核心技术进行了专利布局。

  “构建稳定、高效、开放的充电生态,离不开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协同。电闪加将持续投入核心设备研发,与运营商、车企、平台方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中国超充网络走向世界。”电闪加总经理郭强的话点明了企业的发展理念。

  在实际应用中,相关产品的优势逐渐显现:在物流园区,一个充电堆可满足十余辆重卡的错峰充电需求;在港口码头,其耐高湿、抗腐蚀设计适应了特殊工作环境;在公共充电站,动态功率分配技术减少了用户等待时间。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服务于商业市场,更助力行业发展。公司参与了多项重卡充电国家标准的制定,其在电网适应性、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行业标准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双碳”目标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充换电技术的创新不仅关乎企业竞争力,更影响着能源结构转型的进程。业内专家表示:“我国企业的技术突破,正在将新能源充电从‘基础设施’升级为‘智能能源网络’,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融合,我们将看到更绿色、更智慧的出行生态。”(本报记者 叶云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