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进展厅那一刻,特斯拉Model 3的中控大屏依然亮着熟悉的UI,冷静、极简,仿佛一台尚未苏醒的外星设备。空气中混杂着新车皮革气味,还有半掩车窗外,国产新势力展区传来的“你好小艺!”、“帮我打开窗帘!”的热闹人声。试驾员随口问了句“特斯拉能播下周的天气吗”,得到的结果依旧是那套硬邦邦的答案。台下几个围观的小年轻不禁窃笑。现场证据如此直白——昔日智能化的弄潮儿,如今竟有点像被落下的“后进生”。
换作你是特斯拉的老用户,不知会不会在某个深夜怀疑过:当初炫耀无比的自动驾驶、OTA升级,怎么就变成了亲戚饭桌上“语音识别不如隔壁”的年度笑话?至于那台一直被宠溺地叫成“外星人水平”的车机,更像是一直不愿交作业的差等生,眼见同桌小鹏、小米、华为都做起了项目答辩,才慌忙补起了天书。
事件本身并不复杂。近日特斯拉发布使用条款,正式官宣与豆包、DeepSeek这两位国产大模型合作相关内容。这意味着,未来一批特斯拉车主能在自家中控大屏里体验到中文版AI助手,可能第一次体会到“听得懂中国话”“手机无缝互联”的畅快场景。而这背后的推手,并非老马一朝顿悟,而是中国市场的现实压力,倒逼着“宇宙第一智能电动车”补交作业。
盘点特斯拉的这摊“旧账”,事实也很简单。第一条“人工智障”:语音助手理解能力羸弱,“真听得见,但真不懂你”。自身的识别率还不如中国高校的四六级;至于什么20轮对话、“模仿亲友回复”,想都别想。隔壁新势力的助手已经和人类谈起了心事,特斯拉的车主依旧在重复“打开天窗”。
第二条窘境:“应用生态”羸弱。理想同学、小米随手就是遥控家电、点外卖,你的特斯拉?车机应用少得可怜,既不能点外卖,也指挥不了啥家电,勉强能和微信互通几句,还兴致勃勃地号称智能化代表。放在中国互联网生态下,这种落后,堪比一个时代的“活化石”。
第三条吐槽的“孤岛症”:车机和手机像隔着红绿灯远远招手。华为鸿蒙、小米CarWith用的是近场流转、功能无缝,特斯拉整的是老式蓝牙,车主用的不是未来产品,是博物馆级收藏。
有点像百米竞赛,昔日状元还没热身,班里跑得快的小同学已经冲刺到终点。特斯拉今天终于愿意“补课”,不仅是主动升级,更像是市场倒逼——被中国同行卷到了角落,不上国产大模型,消费者手里的钱包干脆“用脚投票”,所幸这一脚还没真正踹出去。
现实更幽默的是,特斯拉在美国自研的大模型“亲儿子”Grok,刚刚闹了个大洋彼岸的“社会性死亡”。大模型泄露数十万条聊天记录,还有密码、资料一锅端,等于把用户隐私挂到了网上迎风飘扬。Grok的实际能力完全不能称之为“汽车智能中枢”,充其量就会“陪聊”,还搞不好自家“开小差”出丑闻。
这边欧美AI还在“内测级别”,那头中国座舱助手已经成了各大新势力的“赛点利器”。在这波攻防之间,特斯拉在美国还算是大哥,但到了中国,抱上豆包、DeepSeek这些国产大腿,未尝不是一种“被迫长大”的姿势。
想来也是一种行业轮回。昨天的特斯拉,还是汽车电子智能的代名词;而今天,在中国座舱智能化的战场里,不得不扮演一次落后学生,向“后浪”补点功课。这轮技术洪流下,“巨头”身份并无优待,反倒更容易成为被考核的对象。这不仅是特斯拉“自我修正”的起点,也间接表明,资源、资本、光环——最终还是要以产品力化解中国用户的挑剔。
视角稍作偏移。有人可能会觉得“特斯拉也低下头了,很解气”。但拆穿了说,这是市场规律的胜利,聊胜于无的快感。国产品牌卷生态、卷交互、卷细节,其实就是在帮中国用户提升标准——巨头迟早只能低头。外企想在中国分利润,不能靠光环,不会本地化就等着被淘汰。毕竟AI助手再智能,开的是进化的车,还是进化的活计。
至于Grok在美国“翻车”,某种意义上也在提醒——“自研优越”不是金刚罩,市场规律下,谁都有摔跟头的那一天。特斯拉选择豆包和DeepSeek,不丢人,丢人的是搞半拉子工程,用AI当花瓶。如果有一天,特斯拉中国版助手干成了新标杆,逼得海外再回头抄作业,那才有趣得多。现实嘛,还是那句话——只有内卷才能驱动进化,不进则退。
说到这,忍不住试着代入一下车主的心声——想必不少老特斯拉用户,一边咬牙切齿地吐槽自家车机“痴呆”,一边又对国产模型寄予厚望。指不定哪天真的能用语音点杯咖啡、远程遥控空调。国产新势力看见特斯拉进场,也未必会失眠,毕竟技术的壁垒永远只存在于下一场升级。
至于行业分析师恐怕也会暗暗欣慰。毕竟一家跨国巨头认可本土AI模型,是国产大模型真正站上世界舞台的象征,有钱能使鬼推磨,也能让巨头放下身段。这背后更大的是信号:中国智能汽车在座舱赛道、生态建构、用户体验,第一次把欧美企业逼成了“学生”。
最后,商业世界里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永远的进化论玩家。从专业视角看,谁能理解本地用户,谁才能站到台上。如果有一天,国产AI助手真成了世界标准,特斯拉的转身,或许就不只是市场选择,更是全球技术流动的必然。
人类的幽默,常常就藏在行业兴衰之间。唯一确定的赢家,只能是捧着遥控和手机的你我。那么,问题来了:你更希望看到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外来者,还是宁愿让国产新势力持续“卷”出更惊喜?在汽车座舱这场技术大考里,到底应不应该给转身的巨头一次机会?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