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实验室里只有我和那台还没下线的样车——一块黑得发亮的保险杠静悄悄地躺在测试台上,里面藏着一颗“不起眼”的新朋友:4D毫米波雷达。刚调试完第十八轮数据回放,屏幕上跳出一串密密麻麻的距离点,像是深夜路边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有的靠近,有的逐渐远离。这一刻,靠在椅背上,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全天候透视眼”。关于智能驾驶的未来,有时候答案藏在角落的灰尘里,有时候藏在算法的余光里,也许更多时候,藏在一块冷冰冰的保险杠后。
前几天去逛车展的时候,听到有网友还在扣细数:“这车有几颗激光雷达?是不是VCSEL?点云密度多少?”气氛像极了小学数学题,恨不得抢着数豆子。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意识到,风向已经变了。如果说曾经“多激光雷达”是智能车的鄙视链顶端,那现在能不能用一颗4D毫米波雷达撑起场面,好像更值得研究。不信?看去年特斯拉发布的新硬件版本,马斯克“打脸速度”光速翻转,纯视觉方案刚火没多久,就叫停了毫米波雷达的下线计划,转头就把代号“Phoenix”的4D雷达扔进了自己亲儿子的怀里。至于当初“纯视觉”被寄予厚望的日子,抱歉,幽灵刹车频繁爆表、北美高速路主驾一脸懵圈,现在都成了车圈里的里程碑式尴尬。
再说点大家都懂的大白话。当初特斯拉为了省钱,把毫米波雷达砍了,信誓旦旦搞起了所谓“纯视觉感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结果大家都体验过,“高速上刹车踩得你灵魂出窍,夜里下雨的时候摄像头当机,而你只能在车里默默祈祷。”这种感觉,就像把眼睛闭上走斑马线,还要保证不摔跟头。后来一票投诉直接把纯视觉打回原形。于是现在毫无征兆,“4D毫米波雷达回归”的新闻被悄悄塞进新硬件里,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松口气——至少不是作死到连雨雾都让车子瞎跑。
围观的人喜欢问:“什么是4D毫米波雷达?多了一维有什么用?”简单点说,就是在横向、纵向、速度信息之外,又加了‘高度’这道门槛——让雷达不仅知道前方有东西,还搞清楚这个东西到底是在天上、地上还是天桥上。背后的秘诀叫做“级联技术”,多颗雷达芯片通过协同让信号变得更密集。如果把以前的3D雷达点云想象成“老年电视里的雪花”,那新一代4D雷达,慢慢能拼出“物体的轮廓”,不再只是几个晃来晃去的小白点。想象一下,晚上过龙门架、地下立交,不用再担心水泥梁被误认为是迎面大货车,心率能好好歇歇了。
有人质疑:“那激光雷达不是更牛吗?分辨率更高、点云更密!”没错,激光雷达能看清“前方有人”,还能靠近到分清“鞋带颜色”。但在智能驾驶里,分辨率不是万能钥匙。再贵的激光雷达碰上暴雨、大雾,信号一塌糊涂,点云迅速变回“抽象派”画风,摄像头则直接“瞎眼”退散。而毫米波雷达只要有信号,还能穿得进雨雾雪霾,不说万事大吉,但至少能告诉你“前方多远有东西,它是不是往你这儿靠。”至于这个东西究竟是不是穿上黑袍打哈欠的快递员,车企没那么关心,大概率等到了,刹得住就行。
行业里有人说“毫米波雷达点云不够多,智能驾驶不够优雅”。我看这是典型的技术洁癖。事实上,智能驾驶真正要的是冗余和可靠。安全冗余的本质,是遇到极端天气还有东西能站得住脚。用一颗4D毫米波雷达配合激光雷达和摄像头,“A+B+C”大概率比单一视觉或单一激光靠谱多了。真正的“配齐”是把各家看家的本领都拉过来用。现在新势力高配车型用上“激光雷达+4D雷达+摄像头”,要的是性能天花板;但更多走量的大众车,还是用4D毫米波雷达,成本便宜、效果实用。做安全,不做炫技,这才是主流车厂的算盘——不是每个消费者都想为一颗激光雷达多掏几万块。
行业里的现实也不比刑侦案件清爽多少。你见过保险杠背后的那片毫米波雷达么?没见过,大家都在盲吹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商家猴急地搞参数宣传。其实,关键时刻救命的往往是你忽略那个“雷达小黑盒”,它不像激光雷达那么显眼,也不会在发布会里站C位,但下雪天、雾霾夜,有它才是“有底气的智能”。有时候想想,技术迭代和现场勘查一样,最靠谱的证据往往藏得最深。但喜欢在发布会上看热闹的,大多都关注“点云云数”,很少有人问:“这玩意能不能让你高速夜里多活一秒?”这现实,挺黑色幽默的。
有人把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搞成“死磕到底”那一挂,其实稍懂行的都清楚,未来智能驾驶根本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各司其职”。激光雷达点云密度高,适合做精细场景建模,毫米波雷达穿透力强,能扛极端天气,摄像头则看交通灯、车道线。各有优弱,组合出最佳方案。有人问,未来“纯视觉”还有没有戏?我只能说,那就和“靠直觉破案”一样,开场能红一阵,最终还是要用点证据,别太浪漫化。
智能驾驶的争论,从不比刑侦断案简单。现场永远有新证物,死角也永远不会消失。如果最终决定你能不能安全回家的,是保险杠里那颗小小雷达,而不是引擎盖上的镜头罩、风格炫目的点云模型,那大家还纠结激光雷达放几颗干嘛?现在的问题就像经典命题:多一颗激光雷达,也许能多看一条绿色波段,但多一颗4D毫米波雷达,可能让你在雨夜不至于“闭眼飙车”。你想选哪一个?
你可以愿意为参数买单,也可以选择为安全买单。只不过,多少人关心的是智能驾驶有多牛逼,而不是那个被你忽略的小黑盒究竟能不能救你一命。技术从来都不是单选题,车企的算盘和用户的安全,其实隔着好几道雾。如果你在选车的时候,还在纠结激光雷达要几颗,不妨问问自己:真正要做的,是最大化“看得清”,还是最小化“出问题”?你愿意相信保险杠后的小黑盒,还是风光无限的机盖大眼?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