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份我入手了一台小型代步车,算上正好用上十来个月。说实话,这车整体表现挺满足我的需求。先说说优势吧,要不然直接挑刺感觉不太厚道。
先讲讲耗费。这车电耗超级佛系,我家一个月跑三千多公里,电费大概也就230元左右。昨天我刚和邻居算了下,人家开燃油车同样公里数,光油费差不多得1500左右。电动车一两块钱一公里,燃油车得七八块,感觉真没得比。车身小巧,走个巷子啥的,转弯半径小得很,拐弯特别灵活,记得有回我哥开着它,差点绕过了一个紧急停的三轮车,轻松得很。停车那就更别提了,市中心停车难得死去活来的事儿,这小车的一米八宽刚好能塞进好多寸土难得的空隙。
车高还算有点意思,底盘偏高,给我一种小吉姆尼的感觉,很酷。空间上,尤其是横向宽度,得益于紧凑的设计,比那些五菱迷你啥的要舒服不少,至少坐进去不憋屈。至于外观吧,说不上惊艳,但整体耐看,倒是随时间越看越顺眼。上周老李看了我的车还说,设计挺硬朗,我想可能是因为那种角度分明的线条。他还专门感叹:你这车看起来不像传统小车,像是硬派小猎豹,呵呵。
用起来最爽的是快充功能。电量剩下50公里时,我跑到附近的充电桩,半小时不到,电就满了。相比我之前那台电动车,充电时间直接缩短了一半。空调制冷真心给力,朋友圈那位修理工大刘都赞叹,说这车的空调系统做得不赖,他说:冬天我没试过,但夏天吹的真的凉,跟我修过的国产车比差远了。说起体验,就有个小槽点是它中控屏没有收音机,一次跟隔壁老王出去试驾,他就发牢骚,你看这都什么年代了,没收音机我还怎么听新闻?我想收音机不仅仅是听声音,它更多是给老司机一种归属感,我也蛮理解这种情绪。
还有就是有几个小问题,影响出行体验。例如车灯太暗,尤其是晚上用近光灯,亮度比得上旧煤油灯了。上回下雨天我出去,能见度低得让我特别紧张,开着开着心里直犯嘀咕,这安全还能靠得住么?座椅不能调高,朋友小张开了两小时,差点腰酸背痛。更别提关门那事儿,跟我说是汽车关门减压阀没做好,导致车内气压大,关门得使劲。有次我差点把手弄疼了,实在是一大痛点。
前座椅无法完全放平这个我倒是可以活了,毕竟不是房车,折腾空间的需求不大。中控颜色偏浅,开车时感觉反光挺严重,尤其晴天对面太阳直射,眼睛容易疲劳。车门锁的设计真的让我无语,在左侧出风口旁边,按键位置设计拗口,得歪着头才能看清楚。我每次按那锁扣都忍不住咕哝:设计师这是拿来坑我么?
隔音差是一个大问题,应该是厂家为了压低成本没花功夫在这里。上次家人来车里说话得提高声量,特别郁闷。车颜色偏女性化,开车的男性朋友一开始都说颜色选择少,没想到我家那位居然中规中矩接受了米白色,不过说实话,我自己也没仔细研究过市场上彩色选择多不多(这段先按下不表)。换挡杆位置偏低,我和修车的大哥算了下,人机工程上矮了五六厘米,长时间开车手腕会酸,建议厂家能往上抬抬。
让我觉得有趣的是,这车的售后服务竟然是外包的。朋友小赵在4S店帮忙问了,服务响应时间其实还不错,但配件供应明显跟不上。配件卖不出去,厂家就懒得去开发,这个链条我理解,毕竟销量才是王道。说到销量,他们的车网点少,宣发也差,基本靠口碑。
这两天我翻了下相册,发现这车驾驶舱的按键排列真是五花八门,感觉好像设计师没经过一套标准流程。比如空调实体按键在新款里取消了,我觉得挺失败。毕竟手摸着传统按键直观,触屏反而摸不着边。
我一直在想,厂家是不是其实更想做一台玩具车,而不是每天跑几千公里的代步工具?毕竟,代价和成本他们得兼顾,不能完全按照跑车标准打造。但,这种妥协到底会带来多少用户体验的流失呢?不清楚。
整体上,车子没啥致命问题,有点小瑕疵和麻烦,不过十多个月下来,接受范围内。说不定这正是这类入门电车的通病。
你们有没有觉得,一个品牌如果售后做得不扎实,配件不齐全,尽管车本身合理,但用久了心里还是慌?我突然想到,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买一辆电动车,卖二手是不是要赔不少,其实粗算了一下,三年后按保值率50%算,这车要是卖出一半价钱,我就不太乐意了。
话说回来,厂家能不能认真考虑一下座椅调节和车灯改进?比如像吉利那些车型,座椅调节灵活,安全配置也更均衡。国产入门电动车之间的竞争,最终还是要看谁更懂用户的实际需求。
好了,有时候我真觉得车企把设计当成艺术品,实际只是工具。可能车灯暗就是设计感吧?你们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