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冷,我出门开车前,总习惯性地多拉两下门把手,生怕冻住。这纯属一个北方人的肌肉记忆,但昨天看到一则关于新能源车起火的新闻,这个下意识的动作突然有了点别的意味。
新闻的核心事件不复杂:一辆售价五十多万的理想MEGA,在正常行驶中,无碰撞,自燃了。烧得很快,所幸人没事。之后,官方的回应来了,其中一句特别显眼,大意是“事故发生时,车门顺利打开,驾乘人员安全离车”。
我把这句话反复读了好几遍。坦白说,第一感觉是刺耳,第二感觉是悲凉。
我们来捋一捋这个逻辑。车门能打开,难道不是一辆车,无论燃油还是电动,无论五万还是五十万,最最基本、写入法规的底线要求吗?什么时候,一个本该被默认的出厂设置,需要被当作危机公关的亮点来强调了?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比那场火本身更让人脊背发凉。它几乎是在明示:各位,我们这个行业里,有些弟兄在类似情况下,车门是打不开的,相比之下,我们做到了,是不是该给点掌声?
这笔“情绪账”,他们好像没算明白。对于那个刚从浓烟滚滚的车里爬出来的家庭来说,他们经历的是惊魂一刻,是五十多万的资产瞬间归零,是对一个高端品牌的信任崩塌。他们此刻最需要的是共情、是道歉、是对于事故原因彻底调查的承诺。而他们等来的,却是一个近乎“邀功”式的说明,仿佛在说:“你看,虽然你的房子被烧了,但我们给你留的门没锁。”这种错位感,才是这次公关最大的败笔。它暴露出一种根深蒂固的工程师思维,一种对技术指标的路径依赖,却唯独忘了去计算用户最宝贵也最脆弱的——情绪价值和信任成本。
这事儿吧,往深了想,其实不是孤例,更不是哪个品牌独有的问题。把它放进一个更长的时间轴里看,你会发现,这几乎是所有新兴技术在“大跃进”阶段必然会踩的坑。太阳底下,真没什么新鲜事。
我们拉开后视镜看看。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汽车工业也曾有过一个著名的“至暗时刻”——福特平托(Pinto)“追尾门”。这款小车为了极致的性价比和上市速度,把油箱设计得离后保险杠太近,导致在低速追尾时极易起火。福特内部的备忘录后来被曝光,里面冷冰冰地计算着:赔偿每条人命的成本,要低于给所有车加装一个十几美元安全挡板的总成本。结论是:不装。这起事件最终成了企业伦理学的反面教材,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
你看,历史的韵脚何其相似。今天的智能电动车行业,像极了那个时期的美国车市,只不过当年的“成本控制”竞赛,变成了今天的“性能指标”军备竞赛。续航要不要破千公里?零百加速要不要进3秒?快充要不要做到10分钟补能500公里?屏幕要不要塞满中控台?这些参数,在发布会上被念出来时,掌声雷动,订单飞涨。每一个“遥遥领先”的背后,都是对现有技术的极限压榨。
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续航好看,但热稳定性相对磷酸铁锂就是差一些。为了把能量密度再往上拱一拱,把电池包做得更薄,工程师们用了无数种复杂的结构和BMS(电池管理系统)算法来“保护”它。这就像让一个杂技演员在摩天大楼的楼顶边缘玩单手倒立,下面铺了再多安全网,理论上再万无一失,也改变不了这件事本身的“值博率”在降低。你追求的那一点点额外的性能收益,真的值得用这种结构性的高风险去换吗?
当整个行业都在卷参数,都在比谁的“长板”更长时,那个关乎生死的“短板”——最朴素、最枯燥的“可靠性”,反而被选择性地忽视了。因为可靠性这东西,没法在发布会上用一个数字讲清楚,它需要海量的数据、漫长的时间去验证。一个功能稳不稳定,要跑过几十万台车、几十亿公里的里程才好下结论。一家“浓眉大眼”的百年车企,可能迭代了三代车型才敢说某个零部件设计是“成熟”的。而现在,很多新势力一年就能发布三款全新车型。这种速度,本身就违背了一些基本的工程规律。
我们作为普通人,该怎么看这个事?
首先得明确,我不是唱衰新能源,这个趋势谁也挡不住,我自己也开电车,享受它的平顺、安静和低成本。但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新的“消费观”,我管它叫“为新技术的不成熟支付溢价”。你买了一辆搭载了最新、最前沿技术的车,你享受了它带来的炫酷体验,那你就得在心里清楚,你也同时成为了这项技术的“公测用户”。你支付的购车款里,有一部分其实是“试错成本”,是为那些还没有在漫长岁月中被完全暴露和修复的“未知BUG”买单。
想明白这一点,很多决策就会变得清晰。比如,对于那些把“安全”和“家庭”作为核心诉求的用户,在选择时,是不是应该把那些经过了市场长时间检验的、技术相对保守的车型,放在更高的优先级?是不是可以为了更成熟的磷酸铁锂电池,放弃一部分极致的续航和快充性能?这些在过去看来是“反向升级”的取舍,在今天,可能恰恰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
我自己的一个原则,可能有点“道义有亏”,但很实用:对于任何颠覆性的数码产品或者汽车,我很少会去买第一代。我愿意多等一年半载,让那些最勇敢的“尝鲜者”们,帮我把坑踩完。这无关对错,纯粹是个人风险偏好的问题。我愿意牺牲一点点“先人一步”的虚荣,去换取一份“后发制人”的安稳。毕竟,对大多数背着房贷、养着家小的普通人来说,生活已经够刺激了,实在不需要再从代步工具上寻找“发射”的快感。
说到底,一场大火,烧掉的是一辆车,蒸发的却是一个行业最宝贵的资产——信任。这种信任的建立,需要数年如一日地打磨产品、优化服务;而它的崩塌,只需要一次糟糕的事故和一句更糟糕的回应。希望所有在牌桌上的玩家,都能从这次事件中,重新算一算这笔账。有时候,慢下来,把那些看不见的、枯燥乏味的“安全冗余”做扎实,远比在发布会上多喊几次“第一”要重要得多。
共勉共戒吧。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