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未来在海外的营收和员工,都会超过国内。 尹同跃这话一说,感觉芜湖这小地方快装不下他的野心了。这不像是单纯地定个目标,倒有点像是在暗示,这牌桌上的玩法,要变了。
这些年,车圈里的大佬们一个个都爱上了亲自下场搞直播、说段子,尹同跃算是玩得比较明白的一个。他总爱拿自家的吹牛传统开涮,姿态放得低,话却说得极满,什么新能源不客气、智能化不客气,今年又加了个全球化创新不客气。这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劲头,挺有意思,既能把场子搞热,又不至于话说死。
当然,场面上的话听听就好。把时间拨回那场全球创新大会,底下坐着的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院士、校长、协会领导都请来了,福耀科技大学的王树国校长也上去讲了几句,把奇瑞夸得像朵花。这场面功夫,奇瑞一向做得足,很懂得怎么去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
可热闹背后,奇瑞的焦虑也是实打实的。国内新能源渗透率早就过了50%,奇瑞呢?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六成以上的营收还得靠燃油车。虽然新能源业务增速看着挺快,可毛利率才5.7%,跟燃油车的14.4%一比,卖一辆亏一辆都说不定。这转型压力,比谁都大。作为一家天天喊技术为本的车企,研发费用率却只有3.3%,而人家比亚迪同期是8.3%,这钱到底花哪去了?
所以奇瑞急着要把超级技术货架亮出来,火星架构、鲲鹏动力、灵犀智舱、猎鹰智驾、银河生态,名字一个比一个玄乎。说白了,就是告诉外界:别看我现在新能源卖得一般,但我技术储备多,什么都有。就像开了个技术沃尔玛,啥都有,随时能拿出来用。尹同跃说奇瑞有3万人的研发团队,还要在全球拉上5万编外人员,搞什么日不落式研发,这架势确实唬人。
但技术多,品牌也多,这就有点头疼了。旗下两大事业群,奇瑞和捷途,外加iCAR、智界、捷豹路虎、凯翼四个合作项目,掰着指头数数得有11个品牌。孩子生多了,打架是免不了的,但怎么分家产,谁主谁次,就成了玄学。星途刚被划进奇瑞事业群,有人就解读为降级,逼得李学用赶紧出来表态,说要给星途巨大的空间和长期主义。这种话听着,总感觉有点心虚。
最近被拿来当门面的,是那台叫纵横G700的车,又是横渡长江又是能当船开,视频效果确实炸裂。定价70万的航行版摆明了就是秀肌肉,主销的还是30到40万的陆地版,顶配甚至还用上了华为的智驾系统。看得出,奇瑞是真想往上冲一冲。
可问题是,买这种硬派越野的,本来就是小圈子,里面挤满了长城、比亚迪这些老炮儿和新贵。捷途一个主打10-20万区间的品牌,突然冒出个三四十万的大哥,市场能不能认,还真不好说。高端化这事儿,对奇瑞来说,可能比搞出个水陆两栖车,要难得多。
尹同跃说,管理创新就是要让奇瑞这艘航母会挣钱,能自我造血。这话倒是实在。奇瑞出海确实猛,已经是事实上的出口一哥,可摊子铺得太大,怎么管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技术货架摆得再满,最后还是要落到具体的产品和品牌上,是打造成山姆会员店还是街边杂货铺,这里面的门道,比单纯的技术研发复杂多了。
奇瑞这艘大船,挂满了技术的帆,也载满了各种子品牌,尹同跃在船头高喊要智领全球。这牛吹出去了,大家也都听见了。可风浪真的来了,它到底是艘劈波斩浪的航母,还是一堆被绳子勉强捆在一起的小舢板?这答案,估计尹同跃自己心里,也还在盘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