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官宣预热新车,网友猜测Fortwo回归,讨论定价与市场走势

说到最近这条消息,有点意思,smart中国那边突然官微搞出个“See you 2morrow”,还配了个醒目的“#2morrow”海报,要不是自家兄弟懂点汽车圈套路,大多数人八成还以为又是哪家手机发布会预热呢。

但仔细琢磨,大家反而都炸锅了——莫不是曾经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能把车塞进树杈下面的那个smart Fortwo要杀回来了?

一瞬间,网友们简直等不及了,有人翻出了关门大吉的2020年之后“你说你不更新我还真信了”的吐槽,也有人盘算着纯电能不能把小车价钱打下来,别再12万+起步,买了觉得自己又被品牌情怀收割。

但问题来了,smart的这波“装神秘”操作到底图啥?

它是真要把曾经那个最能堵车缝儿的两门小精灵复活,还是换个壳子,把“2morrow”当做新品玩一把悬念引流?

或许,这里面不止是营销手法那么简单,背后有些行业现象值得琢磨。

其实,smart Fortwo当年火的时候,咱真的是见证者。

想当初吧,斯沃琪跟梅赛德斯奔驰联手搞出来这么一个怪小车,全城人民上路都俩表情:一种是“这啥?怎么这么小?”,另一种是“天呐,这玩意停车位简直无敌了!”讲真,那时候真是灵巧到极致。

smart官宣预热新车,网友猜测Fortwo回归,讨论定价与市场走势-有驾

就连不少姑娘买车都说,“我就是看中它能随便塞,别提一点点空间都能钻进去。”

但话说回来,这车后来慢慢就淡出大家视野了。

为啥?问题有点多。

首当其冲的,是燃油版那点儿油耗——百公里5-6升,在“轿车型价”里压根没啥亮眼表现。

本来买小车就是奔着省钱来的,结果一看smart顶着豪华血统、价格还不便宜,12万块钱起步,硬生生比普通买菜车贵一截。

又不是高尔夫GTI或者MINI那种主打个性纯情怀,这油耗和售价扔到路上,小白用户想“用聪明人的选择整省钱事”,结果还真不咋聪明。

加上这车小众得很,不是每个人都看得中那种“出门就被盯上是哪个大牌小孩玩具”的气质,慢慢地,销量就掉下来了。

你说“哪里都能停”是个大优势,不假。

但城市里车位贵是贵,问题是车本身贵更让人犹豫。

更别说后续车型一直断更——到2020年都没新版本,想买都找不到合适的更新换代。

一时间,smart Fortwo成了二手市场的情怀标杆,新车市场的稀有动物。

好多车迷感慨,“你小时候的梦想有一天会变成博物馆摆设。”

不过,风水轮流转,电动化浪潮来了、小微型车摇身一变又成热门话题。

去年7月,smart欧洲总裁Dirk Adelmann接受采访时就透露过,他们想重新定义Fortwo品牌,打算上纯电版、面向欧洲,“先保证盈利”。

这个话按中国网友听起来不无自信,毕竟欧洲那一亩三分地儿对环保和小型车需求真不是闹着玩的。

而且CEO佟湘北也说,新款两座纯电车型正在开发,甚至可能叫“精灵#2”。

再看现在,smart中国官微又开始“吊胃口”,明摆着就是在给新品铺路。

说真的,这就像是一场小型悬疑剧,网友心思也复杂。

部分老司机很识货,马上追问,“能不能别光玩票,别一上来价格又拉高?”

也有人酸溜溜地打趣,“你们高层是不是没有小区车位的痛苦?下班回家找不到地儿,smart进攻中国得靠这个优势才行。”

不过你也不能否认,国产新能源玩这么多年,微型电轿市场也不那么容易混了。

现在门槛都快被五菱宏光MINI跟比亚迪海鸥、奇瑞QQ冰淇淋打成筛子了。

大家买纯电小型车,看重的未必是品牌,也不是啥“豪华入门”,更多的是性价比和便利性,“谁能省钱、谁能多跑点、不容易坏”才是王道。

smart官方现在在卖的“精灵#1、#3、#5”,定位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玩趣味的小众,而是普及度更广的纯电车型,甚至还有插混选项。

如果Fortwo真要回来,肯定不能按原先那套老路做。

你想想,市场已经变了,消费者心思也变了。

大家买车多少得跟日常需求挂钩,不再只图个新鲜。

现在你说抢两座纯电卖点,有点像跟K歌比赛飙高音,得拿出点真本事。

说白了,smart的小车本质就是“城市精英的工具车”,它一半卖的是最强停车能力,一半是“我有个性,我有品味”。

但如果价格依然太坚挺,功能又没有太大突破,结果就是“你得接受我只剩可爱,不见性价比”这个现实了。

谁都不是傻子,花12万以上买一辆微型电动车,得有点说服力。

你说能不能像五菱那样,二手车价都扛不住还销量爆棚,这就得看smart在电动化上拼劲到底有多少、技术底色是不是够硬。

话又说回来,引入新的纯电两座小车,是不是冲着小情侣、上班族、以及“每天停地儿抓狂星人”来的?

这个需求肯定有。

城市空间压力越来越大,停车被骂是常态,小车可以随便钻角落,谁都喜欢。

但不得不说,这种好处受限于用车场景。

如果你家里有三口人,或者偶尔带朋友一起出门,那两座车型一下就被限制死了。

这也是微型车市场一直以来的通病。

实用和个性之间的大战,谁都拿不下谁。

有些人期待smart重返江湖,是纯粹的情怀,怀念当年“小车横穿城市,回头率百分百”。

但更多普通用户其实在盘算成本,“能便宜点不?”

电动化是趋势,体验更好固然重要。

但决策最终没那么情怀化,还是看钱包、看功能。

smart官宣预热新车,网友猜测Fortwo回归,讨论定价与市场走势-有驾

不管smart怎么玩“四两拨千斤”的营销套路,真要价格合理,造型够新,再加点科技感,市场反馈才会有底气。

否则,光刷老粉热情,销售数据不会给你面子。

也有人犀利点评,“你看得上smart,smart未必看得上你的钱包。”

你说是不是有点扎心?

现在看,官微搞悬念,话里话外都在吊大家胃口,不出意外就是在铺路新车预热,把过去那个“神车”梗又拿出来卖情怀一波。

会不会有惊喜?

其实大家都心里有数。

市场归市场,该怎么定价怎么做产品,谁也不能光靠噱头支棱起来。

想真正出圈,还得靠实打实的创新和优势。

到头来,如果真出了个电动版Fortwo,还得看价格、续航、智能化这些硬件,看看能不能和同级别竞品拼个你死我活。

谁都懂,“大事发生”其实并不是公众想象中的天翻地覆,更多是企业在市场策略上的一次关键转型。

在汽车圈,每一次“回归”,都不是例行公事,都得有点真材实料。

大家都说,“2024年是新能源春秋争霸之年”,各家都想找自己的定位,smart也不能例外。

这场看似简单的产品重塑背后,既是品牌自救,也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响应。

能不能趁这波潮流真的大获成功?

没人能保证,但肯定会有很多人盯着、吐槽、点赞、甚至痛骂。

汽车市场就是这么热闹,谁都不是孤独的表演者。

说到底,smart两座小车如果能回炉重造,把灵巧、便利、个性和电动化融合到一起,在合适价格区间供大家选择,那想买的人还是不少。

真做到了这些,说不定下一个城市“堵车位王者”,又要换回那只“小精灵”在马路上横冲直撞的画面了。

不过谁也不能抬杠,这秘密制造得够足,最后谜底揭开之前,谁都还得盯着官方下一步动作。

“明日大事发生”,还能不能发生“明日价格下调”、“明日体验升级”?

smart官宣预热新车,网友猜测Fortwo回归,讨论定价与市场走势-有驾

观众都在隔着屏幕蹲守刷新。

这场battle,到底结果如何?

那问题来了——你觉得如果smart新款两座纯电车真的回归,定价多少才算诚意?你还会考虑入手吗?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给厂商出出主意。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