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马自达这个牌子,现在很多人的感觉可能就一个字:悬。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一个曾经靠着操控和设计让无数车迷心心念念的品牌,怎么就在中国市场混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前些年,马自达全球财务报表上出现了一个大窟窿,亏了三百多亿日元,紧接着就传出话来,要对中国市场“下狠手”。
这听着挺吓人,是准备拿出什么秘密武器绝地反击,还是说这只是一种无奈的姿态?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前前后后的事儿捋一捋,看看马自达这几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咱们得把时间往前倒倒,回到马自达最风光的那个年代。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2003年,第一代国产马自达6上市,那会儿这车卖二十多万,一点不便宜。
但在那个满大街都是造型四平八稳的雅阁、凯美瑞的时代,马自达6就像一道红色的闪电,一下子就抓住了年轻人的心。
它最厉害的地方,不是空间有多大,内饰有多豪华,而是开起来的感觉。
那时候大家都在说马自达的悬挂调校好,过弯稳,有驾驶乐趣,送了它一个“弯道之王”的外号。
这种“人马一体”的宣传,在当时简直是一股清流。
所以你看,它第一年就能卖出2.3万辆,到了2010年,一年能卖掉9.4万辆,这在当时绝对是明星车型。
后来又推出了“创驰蓝天”技术,把发动机的效率提得很高,又省油又有劲,更是把“技术宅”的形象牢牢立住了。
可好日子没过太久,问题就慢慢浮现了。
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第一个大变化,就是咱们自己国家的汽车品牌,像吉利、长安、比亚迪这些,实力突飞猛进。
它们造的车越来越好看,车里面的配置也越来越高,大屏幕、智能语音、360度全景影像,这些消费者喜欢的东西,十几万的车上全都给你配齐了。
这时候的马自达在干嘛呢?
它还在坚持自己的那套“价值销售”,总觉得自己的技术好,车子就该卖得贵一些,不轻易降价。
消费者一对比就犯嘀咕了,花更多的钱买你的车,配置还不如国产车,这个“价值”到底在哪儿呢?
就拿后来接替马自达6的阿特兹来说,本来大家期望很高,结果车子异响问题不断,口碑下来了,销量也就一直上不去。
一汽马自达的产品线也越来越少,最后在2021年被长安马自达给合并了,这其实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第二个,也是最致命的变化,就是新能源汽车的浪潮。
当整个市场都在讨论电动车、混合动力的时候,马自达的反应可以说是慢了不止半拍。
它好像还沉浸在自己研究发动机的世界里,对外面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点后知后觉。
这种战略上的迟钝,在中国这个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上,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从2017年之后,马自达在中国的销量就开始一路下滑。
到了2021年,年销量降到18.4万辆,2023年上半年更是只卖了3.22万辆,同比暴跌了差不多一半。
以前一个月能卖一万五千辆的昂克赛拉,后来跌到一个月只能卖三千来辆。
你看旁边的丰田、本田,虽然也感受到了压力,但好歹基本盘还稳得住。
马自达,显然是掉队最厉害的那个。
在销量和财务的双重压力下,马自达终于坐不住了,开始兑现它那个“下狠手”的承诺。
这个狠手说白了,就是降价。
2023年,新款的昂克赛拉一上市,价格直接降了3万块,最低配不到9万就能拿下,这基本上就是把自己放到了和国产车一个价位上去竞争了。
还有像阿特兹、CX-50这些车,优惠个五六万都成了常态。
这哪是什么主动出击,这分明就是被市场逼到墙角之后,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以前端着架子不肯放,现在用价格来换销量,想重新把消费者拉回来。
可问题是,这步棋走得实在太晚了。
当它开始打燃油车价格战的时候,比亚迪已经把插电混动的车价打到了8万以内,满大街跑的绿牌车越来越多。
你一个燃油车,降价降得再狠,也很难扭转整个市场的大趋势了。
眼看着燃油车这条路走不通,马自达才算是真正着急了,把最后的希望押在了新能源上。
但自己从头研发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它选择了一条捷径:和长安汽车深度合作。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挂着马自达车标的EZ-6和EZ-60。
这两款车,外观设计还是马自达的风格,看着挺漂亮,但内在的核心部分,比如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包括整个平台,用的都是长安深蓝的技术。
这步棋走得,可以说是求生欲极强,但姿态也挺尴尬。
对于马自达来说,这是最快补上新能源短板的办法,但对于那些喜欢马自达“灵魂”的老粉丝来说,一个没有了自己独特发动机和底盘调校的马自达,还是那个马自达吗?
市场的反应也很复杂,EZ-6上市前看着预订挺火爆,但实际交付后,销量也就三千多辆,并没有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更尴尬的是,马自达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跌到连墨西哥市场都比不上了,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总共就卖了4万辆车,在全球的占比小得可怜。
而在它挣扎的同时,它在美国市场反而卖得不错,这恰恰说明它不是产品不行,而是它的产品和策略,完全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再加上内部管理混乱,营销负责人换来换去,更是雪上加霜。
如今的马自达,在中国市场就像一个迷了路的老牌高手,空有一身武艺,却发现江湖的规矩全都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