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安高端路遇阻?真相是9.5万i60,增程降维打击!

在城市的脉络里,网约车的身影早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你我或许都曾依赖过它们,在车水马龙中穿梭,而埃安旗下的AION Y与AION S,正是这道风景里最醒目的色彩。

光是2025年前八个月,AION Y就以超过五万七千台的销量,AION S也贡献了四万五千多台的佳绩,这成绩单,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下,潜藏的隐忧同样不容忽视。

AION RT连续五个月销量未能突破五千大关,AION V的表现也仅是两万多台的销量,这不禁让人发问:当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高科技光环逐渐褪去,品牌下一步的棋该如何落子?

埃安高端路遇阻?真相是9.5万i60,增程降维打击!-有驾

埃安的答案,似乎直白而有力:降价!

新近推出的AION i60,无论是纯电还是增程版本,起步价赫然压在了九万五千元这个敏感区间。

这价格一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十万级SUV市场的层层涟漪。

曾经这里是燃油车的传统阵地,如今,新能源阵营的全面压境,使得市场格局瞬间变得扑朔迷离。

回望那些早已火爆的小型新能源车,如比亚迪海鸥、五菱宏光MINI EV,它们早已抢占了先机。

但i60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敢于同时推出纯电和增程两种动力模式,精准瞄准了那些预算有限,又对续航里程有所顾虑的消费者。

如此一来,那些原本将目光锁定在比亚迪元PLUS或长安启源A05的车主,是否会因此改变主意,将i60纳入考量?

这其中的变数,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埃安高端路遇阻?真相是9.5万i60,增程降维打击!-有驾

让我们拨开迷雾,审视i60这款车。

它并非横空出世的全新设计,更像是AION V的一次“换装升级”。

前脸与尾灯的线条调整,让它焕发出新的神采,但车身尺寸与2775毫米的轴距,依然是熟悉的面孔。

动力系统的差异化才是其核心亮点。

纯电版本配备了150千瓦和165千瓦的两款电机,续航里程覆盖了400至650公里,电池则来自中创新航,百公里电耗控制在12.7至12.9度之间。

而增程版本,搭载了一台1.5升自然吸气发动机,辅以180千瓦的电机,纯电续航可达160公里,综合油耗更是低至5.5升。

这套动力组合,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它不追求极致的速度,只为满足日常通勤的充沛动力和经济实惠的用车成本。

埃安高端路遇阻?真相是9.5万i60,增程降维打击!-有驾

那么,埃安此举,是出于市场压力下的“病急乱投医”,还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

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拨乱反正”,一种回归本源的策略。

当高端路线遭遇瓶颈,向下深耕市场,将“增程”视为战略支点,而非短暂的过渡方案,这才是埃安的真正意图。

增程技术,恰恰是为那些充电设施不完善的三四线城市,以及对用车成本斤斤计较的网约车司机量身打造的解决方案。

它能让用户在日常通勤时享受纯电的静谧与经济,长途出行时则能借助发动机的便利与低油耗。

这与那些主打家庭出游、强调空间舒适的车型不同,i60的定位清晰而纯粹:让更多人“开得起、修得起、用得省”。

这不正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的生动写照吗?

埃安高端路遇阻?真相是9.5万i60,增程降维打击!-有驾

政策的东风,也为埃安的这一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5年第三季度,工信部发布的鼓励十万以下新能源车下乡的指导意见,以及抖音、快手上“五万开新能源”话题近五十亿的播放量,都预示着一个巨大的下沉市场正在崛起。

埃安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将资源聚焦于最具潜力的区域和人群。

这是一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战略眼光,是“顺势而为”的智慧体现。

或许,i60身上没有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尖端科技,也没有能够瞬间点燃肾上腺素的动力数据。

但它拥有一项更为可贵的品质——“懂”。

它懂得谁才是真正需要它的用户。

网约车司机、县城里的年轻创业者、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需要的不是参数表上的冰冷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性与可靠性。

埃安将这款车打造成了一个纯粹的“工具”,拒绝空泛的梦想描绘,只聚焦于“如何用得省,跑得久”的实际需求。

正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i60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件能够精准解决用户痛点的利器。

它能否在市场上掀起一番波澜,我认为,关键不在于配置单上的华丽辞藻,而在于街头巷尾的口碑传播,在于用户真实使用场景中的切身感受。

埃安高端路遇阻?真相是9.5万i60,增程降维打击!-有驾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否愿意用不到十万的价格,拥有一辆既能满足日常代步,又能兼顾长途出行,并且在经济性上毫不妥协的SUV?

这道选择题,留给每一位精打细算的消费者。

我,用车社,和你一同关注市场的每一个变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