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刚提车三个月的蔚来车主盯着手机屏幕发愣,新车价一夜之间跌了 37 万 8,相当于半年工资凭空蒸发。这样的剧情最近在蔚来车主群里不断上演,有人晒出购车合同里 "不承诺保价" 的条款,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成了品牌冲量路上被牺牲的垫脚石。
李斌最近在内部会议上拍了桌子,要求全国门店把价格体系彻底打透。15 万到 80 万的产品线全面降价,这种不顾梯度的打法,明眼人都看得出是急了。财报上 68.9 亿的亏空像块巨石压着,换算成每天要卖出 1200 辆车才能勉强续命,相当于每个小时就得有 50 台新车出库,这样的速度让销售顾问们每天上班都像在参加冲刺赛。
那些曾经被当作核心竞争力的换电站,如今成了沉重的包袱。全国 600 多座换电站每天的运营成本够买两台 ES6,欧洲门店刚开起来就遇上当地电动车补贴退坡,每月烧掉的欧元能堆成小山。研发投入更是不敢停,130 亿的资金砸进去,才勉强保住自动驾驶的行业排名。这些提前透支的成本,都成了压在账上的信用卡账单,而还款的希望全寄托在还没上市的 "乐道" 和 "萤火虫" 身上。
老车主们拉着横幅去门店维权时,才发现合同里压根没写保价条款。销售顾问支支吾吾地解释 "市场行为",转身却对新客户承诺 "现在入手绝对划算"。但谁都心里没底,仓库里还堆着上千台上代车型的库存,下个月会不会再降一万?这种猜疑像病毒一样在潜在用户群里蔓延,有人在订车页面犹豫了半小时,最后还是关掉了支付窗口。
其实这场降价根本不是什么良心发现,而是现金流在后台发出的红色警报。当一家车企把利润空间压缩到只剩 3%,连零部件供应商都开始担心货款能否按时到账时,降价就成了饮鸩止渴的无奈之举。老车主维的不是那几十万差价,而是对品牌曾经承诺的 "用户企业" 产生的怀疑;新买家犹豫的也不是当下的折扣,而是怕自己成为下一波降价潮里的牺牲品。
李斌在发布会上说 "这是为了活下去",这话里藏着太多难言之隐。但当品牌把老车主的沉默成本,变成吸引新买家的折扣券时,砸穿的可能不只是价格地板,还有积攒多年的用户信任。现在大家都在赌,蔚来能不能撑过这个冬天,只是这场赌局里,最受伤的永远是那些曾经真心相信 "换电改变世界" 的车主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