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重新发力自动驾驶,计划召回部分Cruise前员工

点击关注不迷路

通用汽车重新发力自动驾驶,计划召回部分Cruise前员工-有驾

通用汽车重启自动驾驶项目:这次能靠谱点吗?

最近,通用汽车被曝出正在召回部分此前被裁掉的Cruise自动驾驶部门前员工。

消息一出,不少围观群众都露出了"地铁老人看手机"的表情:

这自动驾驶的戏码,怎么又唱起来了?

一、Cruise的过山车之旅

说起Cruise,那可是自动驾驶圈的"网红企业"。

2016年被通用汽车收购后,一度被认为是传统车企转型的标杆。

最风光的时候,Cruise估值冲到过300亿美元,在旧金山搞起了无人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运营,俨然一副"明日之星"的派头。

但好景不长。

去年10月,Cruise的自动驾驶车辆在旧金山闹出事故,不仅撞了人,还因为系统bug把伤者拖行了近20米。

这事儿直接捅了马蜂窝,加州监管部门当即吊销了他们的测试牌照。

紧接着就是裁员、高管离职、缩减预算的连环暴击,最后连CEO都卷铺盖走人了。

现在通用汽车突然要召回部分前员工,这操作怎么看都像是:

"当初裁员是冲动了,现在咱们重新来过?"

但问题是,自动驾驶这碗饭,真的这么好捡回来吗?

二、自动驾驶的"骨感现实"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让很多人从最初的兴奋变成了现在的冷静。

最早大家想象的是"坐进车里睡一觉就到目的地",现在发现能有个靠谱的辅助驾驶就不错了。

技术瓶颈比想象中难突破。

现在的自动驾驶系统,遇到常规路况还行,但碰到突发情况,比如突然窜出来的行人、不按套路出牌的电动车、复杂天气条件——就很容易"懵圈"。

更别提每个城市的交通环境千差万别,在一个地方测试成功,换个地方可能就完全不好使。

商业化落地更是难上加难。

搞自动驾驶研发烧钱速度堪比火箭升空,但赚钱的门路却迟迟找不到。

出租车业务规模上不去,卖给个人消费者又太贵,技术也不够成熟。

就连行业领头羊Waymo,折腾了这么多年,也还在小范围试水。

三、通用汽车打的什么算盘?

在这种大环境下,通用汽车重启自动驾驶项目,肯定不是脑子一热。

仔细分析,可能有几个现实考虑:

首先,智能驾驶确实是汽车行业的大趋势。现在的新车要是没点驾驶辅助功能,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虽然完全自动驾驶还很遥远,但辅助驾驶技术已经成为车企的"必修课"。

其次,通用需要保持技术储备。

现在特斯拉的Autopilot、国内的蔚小理都在智能驾驶上不断推陈出新。

作为老牌车企,通用如果完全放弃自动驾驶研发,未来可能会在技术竞争中掉队。

再者,Cruise虽然遭遇挫折,但毕竟积累了不少技术专利和路测数据。

这些"家底"要是全扔了实在可惜,适当保留研发团队,说不定哪天技术突破就能用上。

不过,通用这次明显学乖了。

据报道,他们调整了Cruise的发展策略:

不再急于商业化,而是回归技术研发;

测试范围也会更谨慎,先从简单的场景开始。

这种"小步慢跑"的策略,确实比之前的冒进更稳妥。

四、行业集体"踩刹车"的启示

Cruise的起伏不是个案。

这几年,整个自动驾驶行业都在经历"降温":

苹果放弃了酝酿多年的"泰坦"造车计划;

Uber早早就卖掉了自动驾驶部门;

福特和大众共同投资的Argo AI直接关门大吉。

就连一直很刚的特斯拉,也不得不承认完全自动驾驶比想象中难实现。

这一系列事件给我们几个启示:

1. 技术成熟需要时间。

从实验室到真实道路,自动驾驶需要克服的难题远超预期。可能需要再等5-10年,才能真正看到大规模落地。

2. 商业模式的探索更重要。

光有技术不够,还得找到可持续的赚钱方式。

是卖系统?卖服务?

还是其他创新模式?

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技术也难以为继。

3.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Cruise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公共道路上测试不成熟的技术,一旦出事就是大事。行业发展需要兼顾创新和公共安全。

五、普通消费者应该怎么看?

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面对自动驾驶的各种消息,保持理性很重要:

别被天花乱坠的宣传忽悠。

现在有些车企把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这是很危险的。

再先进的系统,目前也只能是辅助,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注意力。

但也不必全盘否定技术进步。

自动紧急刹车、车道保持这些基础功能,确实能提升行车安全。

关键是正确认识技术的边界,不夸大也不贬低。

如果考虑买带驾驶辅助功能的车,建议:

亲自试驾体验,别光看参数

搞清楚各个功能的具体限制

永远把系统当作"副驾驶",自己掌握主导权

六、写在最后

通用汽车重启自动驾驶研发,可以看作是对行业趋势的无奈跟进:

不做不行,但怎么做还得摸索。

从大环境看,自动驾驶已经从"狂热期"进入了"冷静期",这对行业的长期发展其实是好事。

技术创新的道路从来都不是直线。

当年电动汽车也经历了多次起落,才有了今天的普及。

自动驾驶可能也需要类似的曲折过程。

作为旁观者,我们不妨给技术进步多一点耐心。

但同时也得保持清醒:在可预见的未来,方向盘后还是得坐个靠谱的司机。

那些承诺"完全解放双手"的宣传,看看就好,千万别当真。

毕竟,在马路上,安全永远是回家最近的路。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