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懵了!本田销量骤降,东风本田陷困境

跌麻了!本田销量腰斩,东风本田成重灾区。

55108辆——这是2025年5月,本田在中国市场的全部终端销量。一个曾经年销破百万的巨头,如今单月不足六万,同比下滑16.8%;而更扎心的是,东风本田前四个月累计销量暴跌42.3%,相当于直接“腰斩”。我翻完这份数据时,心里咯噔一下:那个靠“省油耐用”打天下的本田,怎么突然就“不香了”?

要知道,就在几年前,东风本田的CR-V、思域还是4S店里最能打的“流量担当”,提车还得加价等车。可现在呢?郑州某4S店经理跟我说:“以前一个月轻松卖几十台思域,现在连十台都难。”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日系阵营在中国市场集体失速的缩影。

一、从“奶牛”到“泥潭”,东风本田为何深陷困局?

提到东风本田,老车友们不会陌生。它曾是东风集团的“两大奶牛”之一,利润高、口碑稳、保值率强。但自2021年起,销量连续四年下滑,2024年全年销量仅42.82万辆,同比降29.2%;到了2025年前五个月,累计销量不到26万辆,比去年同期少了近9万辆。

这背后,不是产品力突然崩塌,而是市场风向变了,而本田没跟上节奏。

我在试驾过他们最新推出的纯电车型烨S7后,说实话,有点失望。官方起售价一度定在26万,后来迫于压力降到23万——可问题是,这个价格买一台基于“油改电”平台打造的车,真的值吗?

什么叫“油改电”?简单说,就是把原来的燃油车底盘掏空,塞进电池和电机。 这种做法成本低、研发快,但牺牲的是空间利用率、重心分布和整车刚性。你开起来会感觉:坐姿偏高、后排地板鼓包明显、过弯时车身晃动大。相比之下,比亚迪海豹、吉利极氪这些原生纯电平台的车,低重心、空间平整、操控稳得多。

有位买了烨S7的老铁跟我吐槽:“宣传说是‘智能电动新旗舰’,结果连激光雷达都没配,L2级辅助驾驶还得分高低配,OTA升级也慢半拍。”

跌懵了!本田销量骤降,东风本田陷困境-有驾

我说:“那你图啥?”

他苦笑:“图个本田标呗……但现在看,好像也不太值。”

二、设计细节里的“滞后感”:本田还在用十年前的思维造车?

我一直认为,好的设计不只是好看,更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回应。可当我走进新款CR-V的驾驶舱,却发现很多细节仍停留在“上个时代”。

比如中控屏——尺寸不小,但UI界面像极了2015年的安卓手机系统,菜单层级深、反应慢,语音识别基本靠猜。再看方向盘上的按键,全是物理旋钮+小屏幕组合,操作繁琐不说,学习成本还高。

反观比亚迪宋L DM-i,同样的价位,给你DiLink智能座舱,支持手势控制、面部识别、车载KTV;吉利星越L甚至能选装AR-HUD抬头显示,把导航箭头“投”在路上。

我不是说本田的技术不行,它的i-MMD混动系统至今仍是行业标杆之一。可问题是,消费者现在不仅要“省油”,还要“聪明”。年轻人买车,第一眼看的是有没有高阶智驾、能不能自动泊车、能不能远程控温——这些,本田要么没有,要么要顶配才给。

有一次我在郑州街头试驾一辆2025款思域Hatchback,动力响应依旧犀利,CVT调校顺滑得像德芙巧克力。可当我打开手机想连接CarPlay时,销售小哥尴尬地说:“抱歉,只有高配才有无线互联功能。”

我当时就想问一句:你们真以为我们还在为“省下两升油”而感动吗?

跌懵了!本田销量骤降,东风本田陷困境-有驾

三、真实车主怎么说?三位普通消费者的换车选择

为了搞清楚为什么大家不再买账,我特意找了三位最近换了车的朋友聊了聊。

第一位是张先生,35岁,程序员。家里第一辆车是2018款雅阁,开了六年,油耗确实低,保养便宜。“但我换车时一眼都没看本田。”他说,“我现在开的是比亚迪汉EV,续航550公里,充电一次不到50块,关键是自动变道、疲劳监测全都有。原来觉得这些花里胡哨,现在用了才发现——真香。”

第二位王先生,原本是本田铁粉,家里三代人都开本田。“这次我想买UR-V,结果去店里一看,电动尾门还是选装件!”他一脸不可思议,“二十多万的车,连电动尾门都要加钱?国产车三十万的都标配了。”

第三位李女士,90后宝妈,最终选择了吉利银河E8。“我喜欢它的儿童安全锁联动功能,上车自动落锁,还有后排生命体征监测。”她说,“本田的服务是好,但产品太久没更新,看着就没新鲜感。”

你看,问题不在于质量不好,而在于用户体验的落差越来越大。

四、横向对比:同级别战场,本田输在哪?

咱们拿几款主流车型做个简单对比(数据来源:各品牌官网及公开资料):

车型 指导价(万元) 续航(CLTC) 智能驾驶等级 是否标配AR-HUD 快充时间

跌懵了!本田销量骤降,东风本田陷困境-有驾

本田 烨S7 23.0-28.0 520km L2 否 30分钟(30%-80%)

比亚迪 宋L DM-i 18.98-24.98 112km(纯电) L2+ 可选 ——(插混)

吉利 极氪X 20.0-25.9 560km L2+ 可选 25分钟(10%-80%)

别误会,我不是黑本田。我只是想说:当对手已经在拼智能化、拼补能效率、拼生态互联的时候,你还在讲“发动机十年不大修”,是不是有点脱节?

更何况,本田目前在中国还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爆款纯电车。CR-V至今未推纯电版,思域仍是燃油主力,电动车布局缓慢得像是在“挤牙膏”。

五、管理层换人,能救得了场吗?

2025年初,东风本田营销副总勾天生调离,由技术出身的龚熙接任。这位新负责人历任新车型中心副所长、技术赋能官,履历光鲜,但缺乏一线营销经验。

内部员工私下跟我说:“技术派救火,更像是临时抱佛脚。”

我也这么觉得。懂技术≠懂市场。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卷的汽车市场,节奏慢一步,就被甩出赛道。

跌懵了!本田销量骤降,东风本田陷困境-有驾

他上任后迅速下调烨S7价格,试图用性价比挽回颓势。可降价只是短期止痛药,根子上的问题没解决:产品迭代太慢、本土化研发不足、智能化投入滞后。

本田倒是宣布要把中国研发中心升级为“本田中国R&D中心”,重点开发纯电车型。但问题是,新车型上市节奏仍然缓慢,与市场期待存在明显落差。

六、未来还有机会吗?本田的破局之路在哪?

当然有机会。毕竟,本田的品牌底蕴、制造工艺、动力总成技术仍在。但它必须认清现实:

“省油耐用”不再是护城河,而是入场券。

未来的竞争,是智能化、电动化、服务化的全面战争。我建议本田做三件事:

加速本土化研发:不能再把中国市场当成“试验田”或“消化库存地”。应该让中国团队主导产品定义,针对中国路况、气候、使用习惯定制车型。

缩短新品投放周期:看看比亚迪,一年推七八款新车;理想、蔚来,每季度都有OTA升级。本田不能三年一换代,五年一小改。

加大智能驾驶投入:别再只做L2基础功能。要敢于上激光雷达、要做城市NOA、要构建自己的智驾生态。

跌懵了!本田销量骤降,东风本田陷困境-有驾

否则,“保值率高”这个最后的优势,也会随着新能源车二手市场的成熟而逐渐消失。

写在最后:我们还需要本田吗?

这个问题,我想留给各位车友一起思考。

作为一个老司机,我欣赏本田对机械素质的执着。那种“开起来顺手、修起来省心”的质感,确实难得。但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也渴望更多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安全。

所以,我不希望本田倒下,而是希望它真正醒来。

下次你路过一家冷清的东风本田4S店时,不妨进去坐坐。也许你会发现,展厅里的车依旧精致,销售的笑容依然真诚。但如果没有顺应时代的产品,再好的服务,也只能送走最后一波情怀买家。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现在预算25万左右,你会选一台可靠的“老朋友”本田,还是一台更聪明、更潮的国产新能源?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你的选择。

我会认真看每一条留言,也会挑几个典型问题,在下期视频里专门回复。毕竟,买车这事,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决定,而是一群人的共鸣。

跌懵了!本田销量骤降,东风本田陷困境-有驾

我是祁驿,一个始终站在消费者这边的汽车观察者。咱们下期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