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疯的小米汽车,每台竟然还在血亏3700块!
你没看错,这就是眼下车圈最魔幻的现实。 一边是新车YU7发布1小时狂揽近30万张订单,锁单18小时直接冲上24万,现在下单得等一年后才能提车;另一边是SU7的订单排到半年开外,展厅里挤满看车的人。 小米汽车火到连竞争对手都得偷偷研究。 可谁能想到,就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上半年,小米每卖出一台车,账面上就要倒贴3700块? 半年算下来,整整亏掉了8个亿! 这可不是什么小数目。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资本市场居然疯狂追捧,把小米市值推到了全球车企第三的位置,比比亚迪还高。 这到底是资本太傻,还是我们看不懂? 今天就来扒一扒小米汽车这“冰火两重天”的底细。
小米汽车的火爆程度,简直可以用“离谱”来形容。 2025年下半年刚亮相的YU7,成了当之无愧的“流量王”。 1个小时,仅仅是开启小订通道,就涌进来将近30万个订单意向。 这速度,比当年抢购小米手机还要疯狂。 18小时后,真正掏钱锁定的订单数量就达到了24万份。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小米工厂开足马力生产,新车主也得老老实实排队等上一年以上才能开上新车。 这年头,愿意为一台车等一年的消费者,绝对是真爱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在YU7耀眼的光芒下,它的“前辈”SU7一点也没过气。 现在你要是想买台SU7,别指望马上开走。 官方给出的最短交付时间,也得排到半年多以后。 也就是说,小米的两款主力车型,一款要等一年,一款要等半年,消费者还趋之若鹜。 这场景,在整个汽车行业历史上都极其罕见,只能用“夸张”来形容。
卖得这么火,交车自然也不能慢。 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总共向车主交付了81,302台新车。 这个数字,刷新了小米自己的季度交付纪录。 从开始卖车到现在,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已经突破了30万台大关。 这个速度,在国内所有造车新势力里,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没人能比它更快达到这个里程碑。
车卖得又多又快,按理说应该赚得盆满钵满吧? 现实却有点打脸。 小米最新公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揭开了这个“叫好不叫座”的真相。 这个季度,小米汽车以及围绕汽车的相关业务,总共赚了213亿元。 听起来不少? 别急,看下去。 这里面,卖车本身的收入是206亿元,剩下的7亿元来自其他相关收入,比如配件或者服务什么的。 衡量赚钱能力的关键指标毛利率,倒是表现不错,达到了26.4%。 算下来,毛利润有56亿元。 看起来很美? 残酷的是,扣除掉研发投入、市场推广、人员工资、工厂运营等等一系列庞大的开销后,小米汽车业务在第二季度,实际经营亏损达到了3亿元。
这还不是全部。 把时间拉长到整个2025年上半年,情况更清晰。 第一季度,小米汽车业务营收186亿元(其中汽车收入181亿,其他5亿),交付了75,869台车,毛利率23.2%,毛利润43亿元,经营亏损是5亿元。 加上第二季度的3亿亏损,整个上半年,小米汽车业务总共亏掉了8亿元。
换算到每台车上,这亏损就更直观了。 第一季度,平均每卖出一台车,小米要亏大约6600元。 到了第二季度,情况好转了不少,平均每台车的亏损降到了3700元左右。 短短三个月,单车亏损就减少了近3000块。 这个改善的速度,非常快。
为什么卖得这么好还在亏? 核心原因在于造车前期投入实在是个“吞金巨兽”。 建工厂、买设备、搞研发(尤其是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组建庞大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打广告做营销这些都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资金投入。 这些成本,需要靠卖足够多的车,才能慢慢摊薄。 小米虽然卖得火,毕竟才刚起步,累计30万台的销量,在汽车行业这个规模效应的游戏里,还不足以完全覆盖掉前期所有的巨额投入和持续的运营成本。 ,账面上出现亏损,其实是新入局者必经的阶段。
有意思的是,资本市场似乎对小米汽车眼前的亏损并不太在意,反而对其未来充满信心。 这直接反映在小米集团(01810.HK)的股价和市值上。 目前,小米集团的总市值已经高达约1.4万亿港元。 在全球所有汽车制造商中,这个市值规模仅次于美国的特斯拉和日本的丰田,甚至超过了中国新能源车的领头羊比亚迪,位列全球第三。 资本市场愿意给出这么高的估值,核心逻辑在于他们看到了小米汽车惊人的成长速度从零起步,仅用相对很短的时间就达到了30万台的交付量,并且还在快速增长。 同时,小米“手机×AIoT×汽车”的生态故事,描绘了一个巨大的、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商业图景,让投资者相信其潜力远不止于卖车本身。
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2025年第三季度。 按照上半年亏损快速收窄的趋势(单车亏损从6600元降到3700元,季度亏损从5亿降到3亿),小米汽车能否在这个季度实现单季度的盈利? 如果真能做到,那将创造一个新的纪录成为全球造车新势力中,从大规模交付到实现盈利耗时最短的企业。 要知道,特斯拉和理想汽车都用了大约十年时间才跨过盈利门槛,蔚来和小鹏至今仍在亏损中挣扎。 相比之下,小米如果能在交付一年半左右就实现盈利,这个速度称得上“夸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