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浪潮中,黑龙江正以“绿色装备”为笔,书写产业升级的新答卷。10月26日,随着首批20台5吨级新能源叉车缓缓驶下生产线,黑龙江某重工装备企业正式宣告在新能源叉车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这不仅填补了东北区域在大吨位新能源叉车规模化生产的空白,更标志着黑龙江装备制造业向低碳化、智能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此次下线的5吨新能源叉车,是黑龙江企业联合国内顶尖科研机构耗时18个月攻关的成果。不同于传统燃油叉车,这款车搭载了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在-30℃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90%以上的动力输出,续航里程可达12小时,完全满足东北冬季露天作业需求。同时,车辆配备智能调度系统,支持远程监控电池状态、故障预警和自动充电,作业效率较传统车型提升30%,综合能耗降低45%。“我们在电池保温材料上做了特殊处理,又优化了电机控制器算法,确保极寒天气下‘不趴窝’。”企业技术负责人介绍,首批产品已接到来自省内粮食加工、物流园区等10余家企业的订单,预计年产能将达5000台,可替代约2000台传统燃油叉车,年减少碳排放超8000吨。
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黑龙江的装备制造业曾为共和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长期以来,传统燃油叉车在矿山、港口、工厂等场景的大量使用,不仅加剧了空气污染,也制约着产业绿色转型。此次5吨新能源叉车的量产,正是黑龙江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推动工业领域“换道超车”的缩影。据黑龙江省工信厅数据,今年全省已培育新能源装备相关企业30余家,涵盖电池、电机、电控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体系。随着新能源叉车等产品的落地,不仅能带动本地上下游企业发展,预计将新增就业岗位1200余个,更能树立东北地区工业绿色转型标杆——未来,黑龙江有望依托这一优势,进一步拓展新能源重卡、智能工程机械等领域,打造全国重要的松嫩平原高端装备产业带。
从“机器轰鸣”到“绿色运转”,黑龙江正让厚重而古老的数据乡,焕发出新的生机。5吨新能源叉车的批量生产,不仅是一项新产品的诞生,更是东北老工业区向高质量发展跨越的生动注脚——当传统工业遇上绿色科技,如果坚持创新驱动与生态保护并行,这片黑土地必将孕育出更多“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