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特斯拉又出新版本了,刚才我瞥了一眼官方新闻,说是11月8日刚上市,定价28.85万。说实话,我一开始还以为会涨价,毕竟续航里程到821公里,这数据放在这个价位里,算是挺有性价比了。
先说个细节啊,官图里没啥惊喜,没有啥特别的外观改动,就是那个Model Y+标志跟长续航全轮驱动版一样,入门版还是Model Y。我就好奇,为什么多出来这后驱版本?其实挺有意思的。
为什么要搞个单驱的?我猜(这也是估算吧)主要是帮特斯拉锁定一些对续航和价格感敏感的用户群。其实我觉得,跟很多同价位的国产电SUV比,续航差不多甚至更强的,关键是价格还略低,配置也基本一致。你说,买个纯电车,续航是关键,别说几公里误差,谁都怕续航不够用。
然后我刚才看了看几款在售的Model Y。比如说,现款后轮驱动版,搭载62.5kWh磷酸铁锂电池,续航593公里。换句话说,新版的续航提升了不少(估算大概是30%左右吧?)。在实际使用上这变化咋样?我觉得,续航上多个100公里左右,给日常拥堵城市通勤,一个月至少能省掉好几次怕没电的担心。
再看一眼,续航821公里这个数字其实让我有点怀疑。这个数字是工况测试得来,真实用车怎么会这么高?在国内用车场景很复杂,空调、电池衰减、上下陡坡。相信实际续航能稳妥落在700公里左右,我对这个超长续航持保留态度。
换句话说,厂方当然要把数据做得漂亮,但实际上,很多大夏天开空调,续航大概率会少10%-15%。这就让我琢磨:如果我开着车,风调得很舒服,空调开了两个小时,能剩多少?差不多的话,问题就不大。毕竟,找一块充电宝似的公共充电桩,随时补充能量,也不算难。
说到充电,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网络我倒挺看重。它在全国范围布得还算密,充电速度也快,官方说5-10分钟补70%的电。那天我跟一修理工聊,他说特斯拉的充电桩,出门几乎不用担心,除非去偏远乡村。但我心里还在想,这也是杀手锏,但真要跑长途,还是要合理安排。
其实我还在想(这倒是没仔细琢磨过):这次这个定价是不是想趁热扩展市场份额?之前国产Model Y价格一涨,销量都被影响到点。据我观察,今年9月,Model Y/新能源SUV销量第一,数字是五万多辆,占比相当高。
但我同时在想,特斯拉的品牌价值也在不断增长,不少人其实冲着Logo买车,比实际用车体验更重要。这个标字挂在车头是什么感觉?我觉得,这个认知其实挺微妙的。
话说回来,既然新版本加入后驱选择,可能意味着未来特斯拉也会瞄准更低价格的小碗车型。特斯拉车子里,续航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没细想过(反正我个人猜测吧),会不会出现更低价、更短续航、但性价比更高的版本,满足预算有限的用户。
单说动力,225kW的电机,跟在售后轮驱动的220kW差不多,再加上配78.4kWh电池,续航里程提升后,能不能真影响到用户的日常?真要考虑续航差异和快充条件的话,车上多跑一次赔点时间,但换个电池包多装点电,还是挺划算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朋友说:用车最在意的,其实是维护成本。对吧?电池寿命、维修便利性,都跟续航和电池密切相关。官方说电池能用8年以上(我的天,这个数据得打个折),实际使用中,电池老化不一定会像原装多快。毕竟,真正的用户要是大半年不动,电池状态就会变差。
说到这,我突然有个问题:你们觉得,新版Model Y单驱版,适合长途用吗?我看了几份试驾报告,大多都提到日常通勤挺合适,长途可能得多充几次。真的是这样?还是我想得太理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了,说到充电,提一句,我认识一朋友,他说经常跑长途,最烦的是等待时间。特别夏天,有次去郊区,充电排队,闷热得可以。其实我也觉得,这个等待时间让我对续航超长就有点存疑——毕竟现实中不能只靠测试数据。
而且(顺便问一句)你们觉得,续航里程提升,是不是某种程度上的虚假繁荣?我不敢轻易下结论,但这个提升放到实际使用场景,很可能会打个折。毕竟,厂家的工况测试,总难免理想化。
再提到一个点,从供应链角度看,LG提供的电池,质量挺稳定的。正常情况下,这类三元锂电池,寿命会受到使用惯影响(就是别折腾太激烈),但保证续航1000公里的数字感是否能持续?这个我也不敢保证,但整体来说,特斯拉在电池缺陷方面恐怕还是比国产的一些新品牌要靠谱。
(这段又跳到品牌影响力上了,嘿嘿,但这也是现象。谁让品牌是硬通货嘛。)
我想改变一下问法:在你们看来,28.85万的价格,真香吗?这车买回来,除了品牌、续航,还得看用车场景。我自己算了算,百公里成本大约在1.2元左右(充电保守估算),二手车保值率我猜大概45%左右。你们觉得,这样的性价比够用吗?会买还是边看边等下一轮优惠?
这车到底是不是值得入手?我觉得答案要看个人用车需求,毕竟,没有通用良药。各位,觉得还有哪些隐性坑,可以提醒我吗?
(留个问题:你会愿意为了这个远超预期续航而多付几万块钱么?)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