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汽车圈里的新闻,真是比电视剧还精彩。
咱们平时聊天,总觉得像奥迪、宝马、奔驰这些牌子,那是稳坐钓鱼台,怎么也轮不到它们发愁。
可现实就是这么出人意料,奥迪最近公布的业绩,利润一下子掉了差不多四成,这可不是个小数字。
紧接着就传出个大消息,说奥迪准备掏出46亿美元,跑到美国去开新工厂。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是怎么了?
好端端的德国大牌,怎么搞得像是要“离家出走”一样?
是不是真像一些标题说的那样,被咱们中国的汽车品牌给逼得没路走了?
这事儿里头的门道,咱们得坐下来,用大白话好好捋一捋。
首先,咱们得明白奥迪为什么突然这么着急。
财报上的数字最直接,净利润同比下降了37.5%,说白了,就是辛辛苦苦忙活大半年,赚的钱比去年少了快一半,这换谁谁都得急。
奥迪自己给出的解释是,一方面是美国收的关税太高,另一方面是公司正在搞电动化转型,烧钱的地方太多,成本上去了。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但咱们老百姓看问题得看根儿上。
这就像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下滑了,嘴上说是卷子太难,但心里都清楚,八成是自己平时功课没跟上,被班上那些努力的同学给超过去了。
奥迪的“功课”,恰恰就是在咱们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这几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变化有多大,大家有目共睹。
以前咱们买车,尤其是想买好一点的车,第一选择基本就是德系的BBA。
开出去有面子,觉得技术扎实。
但现在你再去车市逛逛,或者打开手机看看,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比亚迪、蔚来、理想、小米这些国产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它们不光是在价格上跟你拼,更关键的是,在咱们现在最看重的智能化、科技感这些方面,它们已经把很多传统豪车甩在了后面。
你花同样的钱,坐进一辆国产新能源车里,看到的是超大的中控屏幕、能跟你聊天的智能语音助手、帮你轻松停车的自动泊车功能,感觉就像是提前进入了未来。
再回到一些同价位的德系车里,那种感觉,就好像大家都在用智能手机了,你还在用着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老式按键手机,落差感非常明显。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就说今年上半年,咱们国家30万以上的高端新能源汽车,销量一下子增长了210%。
这说明什么?
说明咱们的消费者越来越懂车,也越来越自信了,不再盲目地迷信国外的牌子。
谁的产品好,谁的体验棒,大家就用真金白银去支持谁。
这么一来,BBA的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
宝马在中国的销量跌了15.5%,奔驰更厉害,直接下滑超过20%,奥迪就更不用说了,销量连续好几个季度都在往下掉。
所以你看,奥迪的利润大跌,美国关税可能算是一部分原因,但在中国市场被咱们自己的品牌打得节节败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好了,中国市场这块最大的蛋糕吃着越来越费劲,奥迪自然就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大市场——美国,心想着这块地盘可不能再丢了。
但是,美国人也不是省油的灯,人家早就准备好了一套“胡萝卜加大棒”的组合拳,等着欧洲这些车企呢。
这个“大棒”是什么呢?
就是高额的关税。
美国人说了,你欧洲造的车,想卖到我美国来?
可以,先交一笔重税。
虽然这个税率后来有所调整,但对奥迪来说,每一辆车卖到美国,都得先被割掉一大块利润,这生意做得心里淌血。
那“胡萝卜”又是什么呢?
这就更吸引人了。
美国搞了一个法案,核心意思就是鼓励全球的高端制造业都把工厂搬到美国去。
它对着奥迪这些欧洲企业招手说:“你看,你别在欧洲生产了,直接来我这儿建厂吧。只要你在我这儿生产,卖到美国市场不仅一分钱关税都不用交,你每卖出去一辆电动车,我还额外给你一大笔补贴。”你想想,一边是用关税的大棒打你,让你疼得受不了;另一边是拿着白花花的银子在你眼前晃悠。
这种情况下,换了谁都得好好掂量掂量。
于是,奥迪在反复权衡之后,做出了一个决定:赌一把!
拿出46亿美元,去美国的田纳西州建一个新工厂,跟它的大哥大众集团做邻居。
这个计划要是成了,奥迪在美国的销量可能会有很大的提升。
听起来这像是一个绝地求生的完美计划,对吧?
但是,天底下哪有那么容易的事。
奥迪这46亿美元砸下去,就像是上了一张巨大的赌桌,背后的风险一点也不小。
第一个风险,就是自家后院可能会起火。
你要把生产线搬到美国去,那欧洲本土的工厂怎么办?
就得关掉一些,工人就得裁掉。
现在已经有消息说,奥迪在布鲁塞尔的工厂已经关了,未来还计划裁员几千人。
这一下,德国的工会可不答应了,直接跟奥迪高管摊牌:想去美国可以,但你必须先保证我们德国工人的饭碗,保证本土的生产不受影响,不然我们坚决反对。
你看,这还没出门呢,家里人就先闹起来了,这步子迈得能安稳吗?
第二个风险,就是美国这个“新东家”到底靠不靠谱。
咱们隔着太平洋看着都替奥迪捏把汗。
美国的政策是出了名的说变就变。
今天为了把你吸引过来,给你各种好处;万一过两年换了领导人,人家觉得这个政策不划算了,大笔一挥把补贴给取消了,或者给你加一堆新的限制条件,你到时候怎么办?
工厂都建好了,钱都投进去了,优惠政策没了,那可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更何况,美国本土还有个强大的对手特斯拉,人家是主场作战,奥迪一个外来户想从他嘴里抢食,难度可想而知。
还有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成本。
别以为去了美国就能省钱,美国的工人工资可不比欧洲低,而且因为这些年制造业都外移了,想找到一批技术熟练的汽车工人非常困难。
招人难,培训成本高,这些都会直接拖慢新工厂的生产效率。
而且美国的补贴政策还有个硬性要求,就是你造车用的电池,必须有相当一部分原材料来自美国或者它的盟友国家。
这就逼得奥迪不得不放弃一些合作多年的欧洲老供应商,等于要把自己的整个供应链体系连根拔起,在美国重新搭建一套。
这其中的麻烦和成本,想想都头大。
所以说到底,奥迪这次浩浩荡荡地要去美国建厂,表面上看是冲着美国的补贴去的,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被咱们中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给逼急了,不得已才想出来的这么一招。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在中原的擂台上被后起之秀打得找不到北,只好远走他乡,指望换个地方能重整旗鼓。
但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你去了哪里,而在于你的功夫是不是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对奥迪这些传统巨头来说,真正的出路,或许并不在遥远的美国,而恰恰就在它们感到最棘手的中国市场。
如果它们能真正放下过去的架子,沉下心来,学习中国车企的创新精神,利用好中国完整的产业链和巨大的市场,开发出真正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那或许还有机会扳回一局。
否则,一味地逃避,最终可能真的会像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一样,被时代所淘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