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前8月在欧洲卖了近9.6万辆车,成为欧洲车市增长最快的中国品牌展现出强劲发展趋势

比亚迪前8月在欧洲卖了近9.6万辆车,成为欧洲车市增长最快的中国品牌展现出强劲发展趋势

我得先说,去年我还在疑惑,比亚迪到底能不能走出国门,特别是欧洲?这市场,竞争激烈。像欧洲这个传统发达市场,销量排名几乎都是德日系品牌的天下。去年看到比亚迪在中国的崛起还挺猛,但欧洲?差点就当是个试水的行动,毕竟不是每个品牌都能一炮而红。

比亚迪前8月在欧洲卖了近9.6万辆车,成为欧洲车市增长最快的中国品牌展现出强劲发展趋势-有驾

但这7、8个月的数据刷出来之后,我心里有点哇?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公布的8月数据,插混车收益明显。同比增幅达到了54.5%。这意味着欧洲消费者开始接受甚至喜欢上了中国品牌,尤其是比亚迪。

我还翻了翻笔记,去年同期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大概是3万辆,估计今年前8个月几乎翻了三倍,快9.6万台了。这增长速度,听着都觉得不可思议。欧洲市场的前18大集团里,比亚迪的排名早就越过捷豹路虎、本田和三菱,位列第五。

为什么能跑得这么快呢?我第一反应是刀片电池。这招真牛,续航里程长、安全性高、成本还压得住。尤其是在欧洲对安全和环保的门槛高的要求下,刀片电池成了比亚迪的秘密武器。然后我又想到:欧洲消费者是不是也被比亚迪的性价比吸引?比如某款比亚迪汉,售价比奥迪A4便宜了20%,但续航和配置居然还不输。

不过也不能一味看表面,今年前8个月,特斯拉依然是第一,但增速开始放缓。塔拉斯(Tesla的CEO)还私下说过一句话,欧洲市场已没有以前那么有吸引力了。我猜这是跟特斯拉的价格战有关,去年Model 3和Y的竞争压力其实挺大。比亚迪的出现,意味着欧洲的新能源市场竞争变得更激烈。

比亚迪前8月在欧洲卖了近9.6万辆车,成为欧洲车市增长最快的中国品牌展现出强劲发展趋势-有驾

有没有觉得有点荒谬?中国品牌,竟然能在欧洲站稳脚跟,还实现超高速增长。如果放在15年前,这完全是天方夜谭。中国车企的海外转型,像是在讲我们也能做到让欧洲买单,而且还在用技术和价格双锤。

谈到这里,不得不说,上汽集团也是个亮点。前8个月在欧洲卖了19.2万辆,增长19.7%,已经超越了特斯拉,马上要追上大众。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中国品牌还在初期,能有这样的快跑速度,欧洲市场的布局是不是比我们想象得更早、更稳?不能忘了,德国的最快动车组都比不上比亚迪的刀片。

对比之下,丰田和现代好像有点踩雷。我有个朋友开现代SUV,他说:别跟我提现代,今年它就出个小改款,销量还能保持?唉,市场变化快得很。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丰田还在降,比亚迪们表现得还不错,欧洲市场的泡沫不会爆炸。特斯拉就更惨了,销量下滑超32%,几乎两个月就跌了一半。

比亚迪前8月在欧洲卖了近9.6万辆车,成为欧洲车市增长最快的中国品牌展现出强劲发展趋势-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着去年夏天拍的比亚迪汉门店照片,门前排满了试驾车,销售说:这个系列越来越受欢迎,你知道,回头客多,口碑慢慢起来。其实我觉得,比亚迪的成功不只靠技术或补贴,更是慢慢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有时候,买车不是单纯看参数,而是看谁更懂我。

或许有人会说,这点量还不配吹牛。但我觉得,早日突破百万的台阶,是个不能忽视的未来看点。毕竟,欧洲市场平均单辆车的利润,差不多在3千到5千欧元之间。换句话说,几十万辆的销量背后,是庞大的盈利空间。

你觉得,比亚迪还能保持这个涨势多久?或者,是不是因为吃得饱了,撑死得快——市场飙升后一定得面临洗牌?反正,我心里还挺好奇,就等着看下一季度的最新数据。

比亚迪前8月在欧洲卖了近9.6万辆车,成为欧洲车市增长最快的中国品牌展现出强劲发展趋势-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欧洲消费者真的是喜欢中国车了吗?会不会哪里还藏着不为人知的套路?比如:供应链是不是也变得更稳?还是只是搭上风口?

汽车市场的变迁,像极了破局和跟风的游戏。中国品牌出来了,技术自由了,成本也下降了。这跟我平时吃火锅、逛淘宝的感觉差不多:大家都在抢那最后一块肉、那最后一件好货。

可能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比亚迪的崛起让很多欧洲传统品牌都感觉压力山大。尤其在刀片电池逐步普及的情况下,欧洲制造商们会不会也开始考虑跟风?还是会继续固守那一套「地盘不让侵犯」的思维?其实这倒提醒我一个问题:欧洲的高端品牌还会不会继续固守?除了宝马和奥迪,欧洲是不是也会迎来一波重新洗牌的潮流。

市场永远在变。比亚迪骑着技术+价格的快车,已经不是路边的小跑,而像是在冲刺。未来会出现什么局面?我还真不知道。人们常说,市场决定一切,但我觉得,这次真可能是技术+敢拼的中国品牌,带给欧洲的一个全新局面。你觉得呢?

比亚迪前8月在欧洲卖了近9.6万辆车,成为欧洲车市增长最快的中国品牌展现出强劲发展趋势-有驾

啧,要是能搞到点民调,问问真实消费者的想法,应该更有意思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