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总的营销是讲科普,雷总的营销是用小字,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我其实一直觉得,汽车这个行业的营销方式,就像两种极端的打法:一种是科普,用事实和数据打底的,买车之前先让你明白车子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个配置比另一个更值,出个数据,让你自己做判断。
另一种呢,是用小字,用很多隐藏信息、潜台词去吸引注意力。比如油耗方面的细节、续航的灰色区域,可能没直接说出来,但你一看就感觉信息很多很专业。
话说回来,咱们经常听到的,比如120公里风阻耗能占比70%以上,这个数据听着挺吓人。没办法忽视的是,不同车速,风阻变化得太快。你试想,从80跑到120,风阻不只是翻倍,是涨了2.25倍。你还记得我现在在忙着算,假设车子续航是500公里,风阻系数0.23,风阻系数升到0.27,续航大约就只能剩下一点点,更接近420公里。这个点点差距看似不大,可实际买车就会发现,续航差个百来公里,不是小事。
我之前翻了下我的相册,发现我那辆年纪不轻的电动车,风阻都是标配。说白了,就是车的形状上没怎么改善,油耗和续航都受影响。别的品牌车子,同样配备都差不多,可风阻系数不一样,续航差好几百分。实在比不过华为享界S9,风阻系数直接低到0.193。比起普通电动车的0.23到0.27,不知道少了什么秘密武器。
我在想,原来汽车的风阻,不只是风阻系数的问题,还和车尾真空区有关系。这个隐晦的说法,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车尾的设计能制造出真空,减少气流乱跑,这样风阻就会降低。但这个真空区大小,是不是没有太多直观的参数呢?或者说,设计师通过车尾的别样造型,能有效改善空气流动。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跟你说,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他做了个小实验,用投影仪照在车尾,结果发现真正的空气流动路径,是个复杂的迷宫。有些车型为追求风阻最低,不惜造出鸭尾,其实效果还挺明显。
你应该好奇,为啥油车跑到200公里时速油耗才明显变高?这其实跟空气阻力的二次方关系有关。油车比电车的差别,主要还在于发动机效率,油耗曲线也不同。油车大部分时间,不到某个门槛,油耗其实还平稳,超过这个速就开始飙升。而豪车,像那些百万跑车,即使开500公里每小时,也不太费油,因为它们的发动机对高速的适应性,本身就更好。
也有人说,是不是因为电车的魔咒在100-120公里这个区间困住了关注度?其实不然。电车的续航,主要还是充电基础设施和电池续航技术的限制,没那么多魔咒。再说,开快点,心里还会觉得安全风险变大,油耗也会一块飙升,这些感觉都很微妙。
有人营销安全,调侃说,开车开着睡觉,想想也是醉了。这也是部分车厂的软广告策略,告诉你只要车子尽可能平稳,安全就高了,能睡个好觉。科普式营销,确实实在点,把底层原理讲清楚,听着不虚。
这让我还想到一件事情,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不同品牌的续航、动力表现,我是不敢轻易给出绝对结论的。因为数据是有限的,样本少,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不同环境下测试的——这点特别重要。那天我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现在的电池,好像都挺像水果,把它们堆在一起,结果每个都不一样。挺搞笑。
这也是我为什么更喜欢用生活比喻,不堆太多专业术语。比方说,研发流程,就像做饭,前期准备材料、温度控制、最后的调味,都是环环相扣。而供应链,就像超市的进货,缺一不可,缺了个苹果,可能整个菜都出不了锅。你知道,我一直觉得,最难的,就是让汽车变得顺心顺意,这中间的那点事情,其实很多苦劳都藏在背后。
说来也是,电池的成本,估算大概是整车成本的30%左右吧(这估算不准,但大体如此),这还没算到换电站布局和快充技术。你说,未来续航还能搞到多长?或者说,不光是技术突破,更多可能还得看供应链能不能跟上。
(这段留白,先按下不表)我真挺羡慕那些敢摊牌的厂商。你想嘛,直接告诉用户:我们这款车,续航420公里,风阻系数0.193。不比那些各种平衡油耗与性能的套路来得实在。
好啦,不说太多了。这次我特别想问一句,你会不会也在考虑,哪个细节能帮你买到真正心仪的车?譬如风阻、续航、或者那不易察觉的尾部设计?我觉得,这才是才是真正的用心观察。
---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