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新能源汽车到底省不省钱的讨论又热闹了起来。
很多人当初选择电动车,尤其是像特斯拉这样的明星产品,心里都打着一本精明的小算盘:电费比油费便宜多了,保养也简单,开个几年,省下来的钱都够再买辆小车了。
这个想法听起来特别美好,也确实吸引了第一批敢于尝鲜的人。
然而,七年时间过去了,当这些首批特斯拉车主们,把自己这七年来的用车账单仔仔细细翻出来一看,才发现现实和当初的想象,可能差了十万八千里。
那个美好的“省钱神话”,在冰冷的数字面前,似乎变得有些站不住脚了。
咱们先说说最开始吸引大家的地方。
开电动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再也不用去加油站排队了。
回家在地库里插上充电枪,一晚上就充满了,电费跟蹭蹭上涨的油价比起来,简直就是“白菜价”。
而且,电动车没有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复杂的机械结构,也就告别了换机油、换机滤、换火花塞这些燃油车主每年都躲不开的保养项目。
按照特斯拉官方的说法,平时只需要换换空调滤芯,隔个几年检查一下刹车油就行。
这么一算,一年下来,光是油费和保养费就能省下一大笔钱。
对于很多车主来说,这就像是找到了一个会下金蛋的鹅,每天都在为自己省钱,心里别提多美了。
可是,时间是个最公正的裁判,它会慢慢揭开所有被光环掩盖的问题。
对于电动车来说,最大的考验,也是最核心的部件,就是那块价值不菲的动力电池。
我们都知道,手机用久了电池就不耐用了,得一天充好几次电。
汽车电池也是一个道理,随着使用年限和里程的增加,它的容量会不可避免地衰减。
这个问题在第一批特斯拉车主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根据美国一份比较权威的《消费者报告》调查,他们找了三百多辆早期交付的特斯拉Model 3进行实测,结果发现,这些开了几年的车,电池容量平均衰减了将近一半,达到了惊人的46%。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一辆新车时官方标称能跑近500公里的车,现在充满电,可能跑个270公里就开始亮红灯了。
以前能轻松往返的城际通勤,现在开到一半就得提心吊胆地找充电桩,那种续航焦虑,比油车油箱见底的感觉要强烈得多。
续航打折还只是使用上的不方便,真正让人心头一紧的,是更换电池的天价费用。
有一位叫马特的美国车主,他的经历就非常有代表性。
他的车开了大概12万公里,电池出了严重故障,送到官方服务中心一检测,结论是必须整体更换。
当他看到报价单时,整个人都懵了,换一块电池连工带料要22300美元,折算成人民币超过15万。
马特回头算了笔账,他这七年辛辛苦苦省下来的油钱,总共也就8200美元左右。
这下可好,一次维修,不仅把七年省的钱全部赔了进去,自己还得再倒贴一大笔。
更让他寒心的是,他想把这辆问题车卖掉,二手车商给出的最高价只有7500美元,而同年份、同样里程的一辆宝马3系燃油车,还能卖到一万多美元。
这笔买卖,里里外外算下来,真是亏到家了。
看到这里,我们必须得说,这个问题在美国市场暴露得比较充分,但在我们中国,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国内的新能源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可以说是“神仙打架”。
我们的龙头企业,比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电池技术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不仅安全性极高,成本也控制得很好,大大降低了普通消费者拥有电动车的门槛和后期风险。
更值得一提的是,像蔚来汽车,直接推出了“换电”模式。
你的电池衰减了?
或者临时要跑长途需要满电电池?
没关系,开到换电站,几分钟就能像换煤气罐一样,给你换上一块满血复活的电池。
这种创新的服务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户对于电池寿命和高昂更换费用的担忧,把最大的风险从消费者身上剥离了出去。
这充分说明,不同的市场环境和技术路线,能给消费者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
除了电池这个最大的“坑”,特斯拉的维修成本也是另一个让车主头疼的问题。
特斯拉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用了一项很先进的技术,叫“一体化压铸”。
简单来说,就是用一个超级巨大的机器,把原来需要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零件焊接起来的车身结构,一次性冲压成一个整体。
这对工厂来说是好事,但对车主来说,可能就是一场噩梦。
以前开车要是不小心被追尾了,可能就是换个后保险杠,钣金喷个漆,几千块钱搞定。
但现在,如果撞击力度稍大,伤到了这个一体化的车身后底板,对不起,它没法局部修复,只能把整个后半部分车身切割下来,再换个新的上去。
这个工程量和费用可想而知,动辄就是十几万的维修费。
有统计显示,同样类型的事故,特斯拉的平均维修费要比同级别的奔驰C级贵出近四成。
而且,特斯拉的系统有软件限制,你就算想去外面的修理厂用便宜点的零件,换上去系统也不识别,车子根本没法用。
这就导致车主完全没有议价能力,只能回到官方服务中心,接受那个让人咋舌的维修报价。
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自主品牌在这方面就实在多了。
首先,我们的汽车产业链非常完整,配件供应充足,车主在维修时有更多的选择,不会被厂家“锁死”。
其次,很多国产品牌在设计车辆时,会更多地考虑到后续的维修便利性和经济性,不会为了单纯追求制造上的噱头而把高昂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这种踏踏实实为用户着想的造车理念,才是真正负责任的表现。
最后,还有一项每年都躲不掉的开支——汽车保险。
按常理说,车价和保费是挂钩的,但特斯拉又一次打破了常规。
在美国,一辆特斯拉Model 3的年平均保费,要比一辆丰田凯美瑞贵出54%之多。
保险公司可不是凭感觉定价的,他们是靠数据说话的精算师。
在他们看来,特斯拉就等于高风险。
为什么呢?
第一,维修成本太高,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一体压铸问题,小事故大维修。
第二,核心零件太贵,一块电池就十几万。
第三,性能太强,零百加速三四秒,对驾驶技术要求高,出事故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这几点加起来,保险公司自然会把它列为高风险车型,保费也就水涨船高了。
这笔每年都要固定支出的“保护费”,也像一把钝刀子,年复一年地割着车主的心。
所以,当我们把这七年的账本摊开来看,把电池的衰减、高昂的维修费和不断上涨的保险费都加进去之后,当初那个靠省油钱、省保养费就能发家致富的美梦,确实显得有些脆弱了。
首批车主的亲身经历,也给所有后来者提了个醒:买车是个大事,尤其是像电动车这样的新事物,不能只看眼前那点电费和油费的差价,更要把眼光放长远,全面地、动态地去看待它的整个使用周期里的所有成本。
毕竟,车是买来用的,它要陪伴我们很多年,这期间的每一笔开销,都值得我们慎重考虑。
全部评论 (0)